四夷
拼音:sì yí
注音:ㄙˋ 一ˊ

四夷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泛指外族、外国。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
《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⒉ 泛指外族、外国。

清魏源《<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国语词典: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

网络解释:

四夷

  • 四夷:古代时期对四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 四夷:动画《杯莫停》中的势力
    • 1、此时已是大唐贞观年间,国富民安,四夷宾服。
    • 2、文身被我国少数民族喜爱,自周代起就是华东地区部族的风俗习惯,“东方四夷,被发文身”,其中,越地最为普遍,就连越王勾践,也“被发文身”。
    • 3、王者上承天地宗庙,下抚百姓四夷,夙夜忧勤,固不可自暇自逸。
    • 4、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
    • 5、至四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十里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 6、古代中国,在“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四夷朝贡关系体系中,四夷来朝是中华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没有专门的对外事务机构。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ㄙ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LHNG
    • 五行

    (1)数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数目:~个|~位。

    (3)姓。

    (4)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GXWI
    • 五行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