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
拼音:wū shā mào
注音:ㄨ ㄕㄚ ㄇㄠˋ
词性: 名词

乌纱帽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乌纱帽wūshāmào

(1)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丢乌纱帽
black gauze cap;official position

引证解释:

⒈ 帽名。 东晋成帝时宫官著乌纱帢。 南朝宋始有乌纱帽,直至隋代均为官服。 唐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参阅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

《宋书·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武德九年十一月, 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陆游《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綉毬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⒉ 指官位;领导地位。

明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浩然《艳阳天》第一一四章:“﹝马之悦﹞唯恐掉了乌纱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狱里头推?没那事儿!”
毕方锺涛《千重浪》第十二章:“洪长岭点头道:‘来,当然来!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

国语词典: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

网络解释:

乌纱帽

  •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
  •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 1、他知法犯法,丢了乌纱帽,逃之夭夭了。
    • 2、林广被这目光一盯顿时犹如芒刺在背,现在他的仕途陷入危机,可以说他的乌纱帽,全在赵辰的决定中。
    • 3、蓝熙书沿石径奔月亮门刚走到几块嶙峋的假山石旁,就看见周至同举步如飞的赶来,手里托着乌纱帽的帽翅颤微微晃动着。
    • 4、沿海城市台州是一个化学制品的中心,这个大项目将会成为当地官员乌纱帽上的一根翎毛。
    • 5、与其被上级领导摘掉乌纱帽,倒不如与江真余如蚁慕膻,绝大多数的“俘虏”。
    • 6、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字义分解

    • 拼音wū,wù
    • 注音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QNGD

    黑色的:乌发、乌木、乌云。

    乌鸦:月落乌啼。

    [乌拉]同“靰鞡”。

    • 拼音shā
    • 注音ㄕㄚ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XITT
    • 五行

    (1)(名)棉花、麻等纺成的较松的细丝;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厂|纺~。

    (2)(名)用纱织成的经纬线很稀的织品:窗~|~布。

    (3)(名)像窗纱一样的制品:铁~|塑料~。

    (4)(名)某些纺织品的类名:乔其~|泡泡~。

    • 拼音mào
    • 注音ㄇㄠ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MHJH
    • 五行

    (1)(名)帽子:呢~|箬~|草~。

    (2)(名)(~儿)罩或套在器物上头;作用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笔~儿|螺丝~儿|笼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