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
拼音: | yá nèi |
注音: | 一ㄚˊ ㄋㄟˋ |
衙内的意思
词语解释:
衙内
(1) 唐代称担任警卫的官员,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后来泛指官僚的子弟
英
引证解释:
⒈ 宫禁之内。
引《旧唐书·德宗纪上》:“己亥,敕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并于衙内宿。”
⒉ 五代及宋初,藩镇的亲卫官有衙内都指挥使、牙内都虞侯等,多以子弟充任。“牙”讹变为“衙”。后因称官府的子弟为衙内。
引宋孔平仲《珩璜新论》卷四:“或以衙为廨舍,早晚声鼓,谓之衙鼓,报牌谓之衙牌,儿子谓之衙内。”
《水浒传》第七回:“恰待下拳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保正道:‘这等是衙内了。请问当时乳名,可记得么?’”
国语词典:
官衙之内。
网络解释:
衙内
- 1、萧衙内,对不住了,害你同死,下辈子有机会再赔情罢。
- 2、京城中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及其衙内们,猾吏、奸商、“水浒”中牛二那样的泼皮无赖都不惹,特别不治理。
- 3、安壁县衙内书房,知县林从之正在秉笔伏案,师爷丁志沈疾步迳入,一时忘了叩门。
- 4、“小衙内诗云,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 5、莫不是那高衙内贼心不死,欲害我家娘子?
- 6、回想当时植魄入海绵的决断,高衙内不禁佩服自己那份空古绝今魄力,自觉比之刮骨疗毒的关云长来,也不遑多让,一古一今,遥相呼应。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