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声
拼音:zé shēng
注音:ㄗㄜˊ ㄕㄥ

则声的意思

词语解释:

作声。

引证解释:

⒈ 作声。

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徐渊子词》:“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
元无名氏《硃砂担》第二折:“你但则声,我就杀了你。”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听得,心寒胆战,不敢则声。”
《红楼梦》第一一六回:“宝玉听了,也不敢则声。”

国语词典:

开口发言、出声。《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月香暗暗叫苦,不敢则声。」《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妇人假意推来推去,却不则声。」也作「子声」、「做声」。

网络解释:

则声

  • 则声是汉语词语,
  • 拼音:zé shēng
  • 解释为作声,
  • 出自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徐渊子词》。
    • 1、讲述生活则声音没有不和谐的。
    • 2、除这则声明外,巩义市警方和其他官员拒绝进一步置评。
    • 3、唐密吓得不敢则声,到了晚上只得将手下遣散,一个人回了家。
    • 4、其实只有两则声明内容是相同的。
    • 5、但这并不是这则声明备受争议的原因。
    • 6、众人也多懊悔,不敢则声,黄撮空没做道理处,文诌诌强通句把不中款解劝的话,看见辨悟不喜欢,也再没人敢讨看了。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1)(名)规范。

    (2)(名)规则。

    (3)(动)效法。

    (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

    (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 拼音shēng
    • 注音ㄕㄥ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FNR
    • 五行

    (1)(名)(~儿)声音:雨~。

    (2)(量)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喊了两~。

    (3)(动)发出声音;宣布;陈述:~东击西。

    (4)(名)名声:~誉|~望。

    (5)(名)声母:双~叠韵。

    (6)(名)字调: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