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豽
拼音:gǔ nà
注音:ㄍㄨˇ ㄋㄚˋ

骨豽的意思

词语解释:

腽肭兽的别名。

引证解释:

⒈ 腽肭兽的别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腽肭兽》﹝集解﹞引陈藏器曰:“骨豽兽,生突厥国,胡人呼为阿慈勃他你。其状似狐而大,长尾。脐似麝香,黄赤色,如烂骨,从西番来。”

网络解释:

骨豽

  • 骨豽,异名,脐。来源于为海狗的雄性外生殖器。
  • 释名 腽肭兽,海狗。
  • 骨豽药材来源不一,商品复杂,一般所用进口海狗肾(品种未定)为干燥的阴茎及睾丸
  • 药性
  • 骨豽气味咸,大热,无毒。 能暖肾壮阳,益精补髓。
  • 主治
  • 五劳七伤,真阳衰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疼,虚损劳伤,阳痿精衰,腰膝痿弱,腰背拘急,脚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眩耳鸣,口苦舌干,饮食无味,腹中虚鸣,胁下刺痛,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大肠溏泄,时有遗沥,但是风虚痼冷,皆宜服之。
  • 字义分解

    • 拼音gǔ,gū
    • 注音ㄍㄨˇ,ㄍㄨ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MEF
    • 五行

    1. 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

    2. 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

    3. 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

    4. 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

    1. 〔骨朵儿(duor )〕尚未开放的花朵。

    2. 〔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 拼音
    • 注音ㄋㄚ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EEMW

    1.古同“貀”。

    2.猴类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