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拼音: | kè sī |
注音: | ㄎㄜˋ ㄙ |
词性: | 名词 |
缂丝的意思
词语解释:
缂丝
(1) 中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最早产生在我国宋代
英
引证解释:
⒈ 我国特有的丝织手工艺。又称刻丝。织造时,以细蚕丝为经,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在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故纬丝不贯穿全幅,而经丝则纵贯织品。织成后,当空照视,其花纹图案,有如刻镂而成。始于宋代,主要产地为苏州。参阅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国语词典:
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品。以彩色丝线交错织成。质地坚韧,色泽鲜艳,花纹图案有如雕刻。多织成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也作「刻丝」。
网络解释:
缂丝
- 1、这龙袍用的是江宁织金妆彩,苏州的缂丝,刺绣,其名贵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 2、清乾隆时期的大型作品《缂丝加绣九阳消寒》,是清宫应时的一种装饰画。
- 3、缂丝服饰品是中国传统丝绸珍品,有悠久的历史,但如今缂丝服饰品的生存状况堪忧。
- 4、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
- 5、那一种种料子,无论春绸还是缂丝,没有阅历是不认识的。
- 6、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罗万象在手中。
字义分解
- 拼音kè
- 注音ㄎㄜˋ
- 笔划12
- 繁体緙
- 五笔XAFH
- 五行木
-
1.[缂丝](kèsī)
2.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织时先架好经线,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图画或文字的轮廓,然后对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着各种颜色的纬线,断断续续地织出图画或文字,同时衣料或物品也一起织成。
3.用缂丝法织成的衣料或物品。‖也作刻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