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磬
拼音:fú qìng
注音:ㄈㄨˊ ㄑ一ㄥˋ

浮磬的意思

词语解释: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引证解释:

⒈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书·禹贡》:“泗滨浮磬。”
孔颖达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
《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赵翼《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网络解释:

浮磬

  • 浮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ú qìnɡ,是指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ㄨ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IEBG
    • 五行

    (1)(动)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

    (2)(动)〈方〉在水里游:他一口气~到对岸。

    (3)(形)在表面上的:~皮|~面|~土。

    (4)(形)可移动的:~财。

    (5)(形)暂时的:~记|~支。

    (6)(形)轻浮;浮躁:他人太~;办事不踏实。

    (7)(形)空虚;不切实:~名|~夸。

    (8)(形)超过;多余:人~于事|~额。

    • 拼音qìng
    • 注音ㄑㄧㄥˋ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FNMD
    • 五行

    (1)(名)古代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做成;形略如曲尺;悬在架上。

    (2)(名)寺庙中拜佛时敲打的钵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