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议
拼音:zhèng yì
注音:ㄓㄥˋ 一ˋ

正议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公正的言论。

谓秉正发表议论。

引证解释:

⒈ 公正的言论。

《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
《汉书·朱博传》:“初, 哀帝祖母定陶太后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傅喜为大司马,与丞相孔光 、大司空师丹,共持正议。”
宋司马光《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
章炳麟《序<革命军>》:“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⒉ 谓秉正发表议论。

《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 邈正议责绍。”
《新唐书·上官仪传》:“自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网络解释:

正议

  • 正议,汉语词汇。
  • 拼音:zhèng yì
  • 释义:1、公正的言论。2、谓秉正发表议论。
  • 字义分解

    • 拼音zhèng,zhēng
    • 注音ㄓㄥˋ,ㄓㄥ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HD
    • 五行

    zhèng

    1.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3.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4.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7.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8.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12. 姓。

    zhēng

    1.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 拼音
    • 注音ㄧ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YYQY
    • 五行

    (1)(名)意见;言论:提~|建~|异~。

    (2)(动)商议;讨论:~价|~决|~事|~席|~院|~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