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
拼音:jīng shān
注音:ㄐ一ㄥ ㄕㄢ

荆山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引证解释:

⒈ 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 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书·禹贡》:“导嶓冢,至于荆山。”
孔传:“荆山在荆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

⒉ 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孔颖达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冯翊怀德县南。”
《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刘昭注引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禹铸鼎於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有﹞荆渠也。”

⒊ 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⒋ 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有当涂山,淮出于荆山之左, 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餘里。”
胡三省注:“荆山在濠州钟离县西八十三里,即梁武帝筑堰之地,今怀远军正治荆山。”

国语词典:

山名:(1)​ 位于山东省诸城县东北,也称为「荆台山」。(2)​ 位于河南省禹县西北。(3)​位于河南省阌乡县南。也称为「覆釜山」。(4)​ 位于安徽省芜湖县东南。(5)​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西南。(6)​ 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

网络解释:

荆山 (词语解释)

  • 荆山,山名,我国有五座荆山,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亦名覆釜山),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省灵台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湖北省保康县的荆山。
  • 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王粲的《登楼赋》中都曾出现过荆山。
    • 1、萧荆山手起刀落,肩胛上的肌肉鼓起来,他力道惊人,一块坚实的木头成了两半。
    • 2、村内明朝藏山“大王爷”庙香火鼎盛,前来寺院的除了本村村民外,也有来自各地的虔诚香客;周边有紫荆山生态旅游区,广武汉墓群旅游区。
    • 3、李云中怕洪秀全让自己也同去紫荆山,让杨秀清顺手解决了他,那就亏大了,连忙推辞,左顾而言他。
    • 4、沿紫荆山路驱车向南,穿过航海路,一眼看到新修建的紫辰路正加紧铺设沥青,整个路段即将收尾。
    • 5、蓬家夼金矿是山东乳山地区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受荆山群中的层间滑动角砾岩系控制,沿胶莱盆地边缘莱阳组砾岩与荆山群副变质岩的构造接触带分布。
    • 6、“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夏禹治水时,亦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

    字义分解

    • 拼音jīng
    • 注音ㄐㄧㄥ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AGAJ
    • 五行

    (1)(名)落叶灌木;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裂;花小;蓝紫色。枝条可用来编筐篮。

    (2)(名)(Jīnɡ)姓。

    • 拼音shān
    • 注音ㄕ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MMMM
    • 五行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