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
拼音: | kè shí |
注音: | ㄎㄜˋ ㄕˊ |
刻石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在石上雕刻。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
引证解释:
⒈ 在石上雕刻。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嶧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
唐白居易《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龚自珍《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菊花石》二:“林家湾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
⒉ 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
引《南史·范云传》:“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何薳《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山谷道人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陈安国省干云:山谷自有刻石,记此事於涪陵江石间。”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达夫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宋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庆历四年的刻石为最古’。”
国语词典:
将文字或图案刻在碑碣、崖壁上。
网络解释:
刻石
- 1、进入石屋,叶峰就瞧见一个身穿蓝衣,粉妆玉砌的少女在为一个手持刻刀,正在雕刻石雕的老者倒酒,酒是乳白色的,散发出羊奶的香味。
- 2、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 3、上亲制《起义堂颂》及书,刻石纪功于太原府之南街。
- 4、在清代碑学书法风潮中,诸多文人书家关注北朝碑版书迹,对其中众多出自民间的刻石书法,以文人书法之“雅”融通其天真拙朴之别趣,开辟出新境界。
- 5、这一情形,其实和秦始皇琅邪刻石自我标榜诸言辞中所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忧恤黔首,朝夕不懈”,“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的说法大体一致的。
- 6、至今许多名胜古迹、佚事传闻与书法有关,匾额楹联、摩崖刻石、圣旨谏书都是一件件的艺术品。
字义分解
- 拼音kè
- 注音ㄎㄜˋ
- 笔划8
- 繁体刻
- 五笔YNTJ
- 五行金
(1)(动)用小刀子在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等。
(2)(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以十五分钟为一刻:五点一~开车。
(3)(名)时间:顷~|立~|即~|此~。
(4)(形)形容程度极深:深~|~苦。
(5)(形)刻薄:尖~|苛~。
(6)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