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正
拼音:jī zhèng
注音:ㄐ一 ㄓㄥˋ

讥正的意思

词语解释:

纠正。

引证解释:

⒈ 纠正。

《后汉书·班彪传》:“彪乃继採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隋书·经籍志二》:“至后汉扶风班彪,缀后传数十篇,并讥正前失。”
宋陈善《扪虱新话·三经辨》:“杨中立著《三经义辨》,以讥正王氏,当矣,然不作可也。”

网络解释:

讥正

  • jī zhèng ㄐㄧ ㄓㄥˋ
  • 讥正
  • 纠正。《后汉书·班彪传》:“ 彪 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隋书·经籍志二》:“至 后汉 扶风 班彪 ,缀后传数十篇,并讥正前失。”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三经辨》:“ 杨中立 著《三经义辨》,以讥正 王氏 ,当矣,然不作可也。”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ㄐㄧ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MN
    • 五行

    讥讽:~笑。~刺。反唇相~。

    • 拼音zhèng,zhēng
    • 注音ㄓㄥˋ,ㄓㄥ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HD
    • 五行

    zhèng

    1.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3.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4.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7.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8.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12. 姓。

    zhēng

    1.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