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贼笏
拼音:jī zéi hù
注音:ㄐ一 ㄗㄟˊ ㄏㄨˋ

击贼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秀实以笏击泚﹐大骂﹐被杀。见《新唐书.段秀实传》。后以'击贼笏'为称颂忠贞或正气凛然的典实。

引证解释:

⒈ 唐德宗时, 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 秀实以笏击泚,大骂,被杀。见《新唐书·段秀实传》。后以“击贼笏”为称颂忠贞或正气凛然的典实。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网络解释:

击贼笏

  • 击贼笏,典故名,典出《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实列传〉。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 秀实 以笏击泚,大骂,被杀。后以“击贼笏”为称颂忠贞或正气凛然的典实。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ㄐㄧ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FMK
    • 五行

    (1)(动)打;敲打:~鼓|~掌|旁敲侧~。

    (2)(动)攻打:袭~|游~|声东~西。

    (3)(动)碰;接触:冲~|撞~|目~(亲眼看见)。

    • 拼音zéi
    • 注音ㄗㄟ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MADT
    • 五行

    (1)(名)偷东西的人。

    (2)(名)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

    (3)(形)邪的;不正派的。

    (4)(形)狡滑:老鼠真~。

    (5)(动)〈书〉伤害:戕~。

    (6)(副)〈方〉多用于不满意或不正常的地方:~凉|~冷|~热。

    • 拼音
    • 注音ㄏㄨ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TQRR
    • 五行

    (名)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