橦末之伎
拼音:tóng mò zhī jì

橦末之伎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

引证解释:

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

《文选·张衡<西京赋>》:“百马同轡,骋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 薛综注:“於橦末作其形状。” 唐李德裕《寒食日三殿侍宴奉进诗》:“彀中时落羽,橦末乍升猱。” 清赵翼《岁暮宴集梨园小部纵饮追欢即席有作》诗:“凭他橦末都卢戏,演出人间傀儡塲。”

网络解释:

橦末之伎

  • 橦末之伎是汉语词汇,拼音为tóng mò zhī j,意思是古代表演爬竿的杂技。
  • 字义分解

    • 拼音tóng,chuáng
    • 注音ㄊㄨㄥˊ,ㄔㄨㄤˊ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SUJF

    tóng

    1. 古书上指木棉树。

    chuáng

    1. 古代指旗杆、桅杆等。

      • 拼音
      • 注音ㄇㄛ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SI
      • 五行

      (1)(名)东西的梢;尽头:年~。

      (2)(形)不是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节。

      (3)(名)最后;终了;末尾:剧~|篇~。

      (4)(名)(~子、~儿 )细碎的或成面儿的东西:茶~。

      (5)(名)戏曲角色;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jì,qí
      • 注音ㄐㄧˋ,ㄑㄧ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FCY
      • 五行

      1. 技巧,才能:伎痒(人擅长某种技艺,一遇机会,急欲表现,好像皮肤发痒不能自忍,亦作“技痒”)。伎俩(liāng )。

      2. 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

      1. 〔伎伎〕奔走的样子,如“鹿斯之奔,惟足伎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