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之辱
拼音: | yú cì zhī rǔ |
注音: | ㄩˊ ㄘˋ ㄓ ㄖㄨˇ |
词性: | 成语 |
榆次之辱的意思
词语解释: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榆次之辱”为无故受辱之典。
引《史记·刺客列传》:“荆軻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 盖聂怒而目之。”
《后汉书·孔融传》:“性既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 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於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网络解释:
榆次之辱
字义分解
- 拼音cì
- 注音ㄘˋ
- 笔划6
- 繁体次
- 五笔UQWY
- 五行金
(1)(名)次序;顺序:依~进行。
(2)(数)第二:~日。
(3)(形)质量较差:~品。
(4)(量)回、趟:第一~。
(5)(名)中间:襄~。
(6)(名)出外远行路上暂行居住的处所:舟~。
(7)(名)姓。
(8)(形)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榆次之辱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