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
拼音:wǔ jǔ
注音:ㄨˇ ㄐㄨˇ

武举的意思

词语解释:

武举wǔjǔ

(1) 指武举人,明代各省武生在省城乡试,考中的叫武举人

武举黄略守东门。——邵长蘅《青门剩稿》
military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provincial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⒈ 指科举制度中的武科。

《新唐书·选举志上》:“﹝武后﹞长安二年,始制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水浒传》第十二回:“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⒉ 见“武举人”。

国语词典:

武科乡试中式的人。

网络解释:

武举

  •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 1、这不是挥毫泼墨,也不是走笔龙蛇的作一份文采斐然的八股,这是武举考试。
    • 2、至于那些读书人,来参加武举考试,那是想都不要想,武人是贱业,读书人怎么会把这粗鄙之事看在眼里,再就是,读书人吗,那是连鸡都不会杀的。
    • 3、随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殖民者的相继入侵,传统的武举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要。
    • 4、戚继光这帮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有功夫、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四有青年啊!
    • 5、这是武举考试,若太翁知道了,怎么可能饶的过我!您还是算了!这回去还不打断我的腿! 
    • 6、三代将门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小时曾应过武举,但是这几样,就可见杨志不同凡响,杨家枪法、刀法,名不虚传。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ㄨ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GAHD
    • 五行

    [ wǔ ]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4.姓。

    • 拼音
    • 注音ㄐㄩˇ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IWFH
    • 五行

    (1)(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

    (2)(动)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

    (3)(动)兴起:义~|~兵|~火。

    (4)(动)〈书〉生(孩子):~一男。

    (5)(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

    (6)(名)举人的简称:中~|武~。

    (7)(动)提出:~例。

    (8)(副)〈书〉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欢腾|~世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