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
拼音:yǐ gōng dài zhèn
注音:一ˇ ㄍㄨㄥ ㄉㄞˋ ㄓㄣˋ

以工代赈的意思

词语解释:

使由于失业或受灾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参加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以代替政府对他们的救济。

引证解释:

⒈ 使由于失业或受灾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参加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以代替政府对他们的救济。

郑观应《盛世危言·开矿》:“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賑,莫便於斯;用机器,则夺小民之利矣。”
聂荣臻《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五〇年度工作计划的报告》:“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口参加交通工程和卫生工程。”
《人民日报》1954.6.18:“一九五〇年,我们这里发生了大涝灾,国家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使我们克服了生活方面的困难。”

网络解释:

以工代赈

  •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 1、国家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
    • 2、有必要进一步指出,政府以代赈安排的作必然没有效率,其效用也很成问题。
    • 3、在以代赈项目中实施参与式绩效评价,通过农户的参与,可以真实地评价项目是否达到了建设和赈济的双重目的,并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做出评估。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ㄧ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NYWY
    • 五行

    (1)(介)用;拿;按:~少胜多|喻之~理。

    (2)(介)依:~次就座。

    (3)(介)因:何~知之?

    (4)(介)表示目的:~待时机。

    (5)(介)〈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书〉(连)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黄河~北|九年~前。

    • 拼音gōng
    • 注音ㄍㄨㄥ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AAAA
    • 五行

    (1)(名)工人和工人阶级:矿~|钳~|瓦~|技~|女~|~农联盟。

    (2)(名)工作;生产劳动:做~|上~|加~|勤~俭学|省料又省~。

    (3)(名)工程:动~|竣~。

    (4)(名)工业:化~(化学工业)|~交系统(工业交通系统)。

    (5)(名)一个工人或农民一个劳动日的工作:砌这道墙要六个~。

    (6)(名)(~儿)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做~。

    (7)(名)长于;善于:~诗善画。

    (8)(名)精巧;精致:~巧|~稳。

    (9)(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3”。参看〖工尺〗。

    • 拼音dài
    • 注音ㄉㄞ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WAY
    • 五行

    (1)(动)代替、代理:~办。

    (2)(名)时代:古~。

    (3)(名)辈次:老一~。

    (4)(名)历史的分期:汉~。

    • 拼音zhèn
    • 注音ㄓㄣ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MDFE

    (动)救济;赈济:~济|~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