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
拼音: | sào zi |
注音: | ㄙㄠˋ ㄗˇ |
臊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臊子
(1) 指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詈词。犹言臭货。
引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气也气也!这臊子好大胆,快取鎗来。”
⒉ 肉末,细剁的肉。
引《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
国语词典:
碎肉、肉末。《水浒传.第三回》:「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也作「燥子」。
词语翻译
英语
法语
网络解释:
臊子 (剁好的肉末或切好的肉丁)
臊子 (汉语词汇)
- 1、手臊子面面远近闻名,它切面讲究,拌汤鲜美,配料新鲜,色、香、味独特,使当地人百吃不厌。
- 2、周家门口围了许多人,有的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蹲坐在门口大口大口的吃着,还有几个矮个子的妇女她们忙着张罗洗碗,下面,烩臊子。
- 3、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
- 4、面条光滑、柔软,有筋性,无论是浇臊子,还是加泼油辣子,都吃起来非常带劲。
- 5、庆阳臊子面制作独特,吃法有趣,堪称一绝。
- 6、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字义分解
- 拼音sāo,sào
- 注音ㄙㄠ,ㄙㄠˋ
- 笔划17
- 繁体臊
- 五笔EKKS
- 五行金
sāo
1. 像尿或狐狸的气味:臊气。腥臊。狐臊。
sào1. 〔臊气〕倒霉(“气”读轻声)。
2. 〔臊子〕方言,肉末或肉丁,如“羊肉臊臊面”。
3. 害羞:害臊。羞臊。
- 拼音zǐ
- 注音ㄗˇ
- 笔划3
- 繁体子
- 五笔BBBB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