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次
拼音:yě cì
注音:一ㄝˇ ㄘˋ

野次的意思

词语解释:

1.野外止宿之处。 2.止宿于野外。

引证解释:

⒈ 野外止宿之处。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
《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是夕,帝宿於野次。”
《明史·刘士元传》:“野次无杖,取生柳榦痛笞之四十。”

⒉ 止宿于野外。

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富商野次,宿秉停菑。”
《新唐书·李光弼传》:“是日, 思明果召日越曰:‘ 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
金王若虚《臣事实辨下》:“西平曰:‘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

网络解释:

野次

  • 野次yě cì 1、野外止宿之处。2、止宿于野外。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ㄧㄝˇ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JFCB
    • 五行

    (1)(名)野外:~地|~外。

    (2)(名)界限:视~。

    (3)(名)指不当政的地位:在~|下~。

    (4)(形)不是人所饲养或培植的(动物或植物):~花|~草|~兽。

    (5)(形)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蛮|粗~|撒~。

    (6)(形)不受约束:~性|玩~了。

    • 拼音
    • 注音ㄘ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UQWY
    • 五行

    (1)(名)次序;顺序:依~进行。

    (2)(数)第二:~日。

    (3)(形)质量较差:~品。

    (4)(量)回、趟:第一~。

    (5)(名)中间:襄~。

    (6)(名)出外远行路上暂行居住的处所:舟~。

    (7)(名)姓。

    (8)(形)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