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
拼音: | bǎi xì |
注音: | ㄅㄞˇ ㄒ一ˋ |
百戏的意思
词语解释:
百戏
(1) 古代杂技的总称
英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
引《后汉书·安帝纪》:“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
唐刘晏《咏王大娘戴竿》:“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二刻拍案惊奇》卷五:“楼下施呈百戏,供奉御览。”
姚雪垠《燕辽纪事》:“午饭以后,你们仍来大政殿前,陪洪承畴观看百戏。”
国语词典:
古代对各种戏、乐的概称。百戏一词,首见于汉代,而南北朝以后,则义同于散乐。参见「散乐」条。
词语翻译
德语
网络解释:
百戏
百戏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兴化戏”,是在古代“百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
- 2、隋唐时百戏繁荣,当时表演都设于寺庙之内,各寺院中的“戏场”及后世的“庙台”,都成为演出百戏的剧场。
- 3、清代时期,元宵节在原有的活动——夜间燃彩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 4、杨慎在晋宁还观看了春社的歌舞,参与了节日的游乐活动,“九枝灯下开华宴,百戏棚中夺彩筹”。
- 5、他每次出行,都乘坐文轩,羽幢青盖,身着锦衣玉带、脚蹬长筒皮靴、佩着利刃的卫士夹在两边保护,厨役、优伶、百戏等紧紧相随,总共数万人,声势浩大,尘埃蔽天。
- 6、文章说,唐朝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在元宵前后三天,城开不夜,方便民众赏灯,光烛天地,百戏杂陈,热闹非凡,历代沿而成习,至今不歇,俗称“小过年”。
字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