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乡
拼音: | zhān xiāng |
注音: | ㄓㄢ ㄒ一ㄤ |
毡乡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毡乡"。 2.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氊乡”。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引南朝宋鲍照《爪步山楬文》:“北眺毡乡,南晒炎国。”
毡,一本作“氊”。 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明邵璨《香囊记·荣归》:“典军务謫宦在毡乡。”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京师之俗杂五方,而为首恶之区,其民则土炕毳服,如氊乡焉。”
国语词典:
到处搭满毡帐的地方。指胡人所居之地。
网络解释:
毡乡
字义分解
- 拼音zhān
- 注音ㄓㄢ
- 笔划9
- 繁体氈
- 五笔TFNK
- 五行金
(名)(~子)用羊毛等压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的东西:~垫|~房|~帽|~毯|~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