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én yì zhī shī
ㄖㄣˊ 一ˋ ㄓ ㄕ
常用成语
仁義之師
RYZS
偏正式成语
近代成语
中性成语
成语意思
解释: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语法:
仁义之师作主语、宾语;用于称赞军队。
示例:
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英语:
an army of justice
日语:
仁義の軍(ぐん)
近义词:
- 1、黄巢军绝非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 2、但满清会装,会卖,打着代明复仇平贼的幌子,忽悠得京城里的遗老遗少以为清兵实乃威武之师,仁义之师。
- 3、自春秋时期宋襄公行仁义之师失败被人耻笑以后,仁者这个称号就与帝王再也联系不到一起。
- 4、而且商家军进驻苏州之后,不仅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公买公卖,还在城中修路补墙,做了不少有益于民的事,确实不愧为仁义之师。 ()
- 5、以来的第一场战斗,所以必须要堂堂正正,以提高我大团仁义之师的威名,而二来……
- 6、省城百姓都说仁字营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从不勒索百姓鱼肉乡里。
字义分解
- 拼音rén
- 注音ㄖㄣˊ
- 笔划4
- 繁体仁
- 五笔WFG
- 五行金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3. 姓。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笔划3
- 繁体義
- 五笔YQI
- 五行木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
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
3. 情谊:义气。恩义。义重如山。
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
5. 指认为亲属的:义父。
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义齿。义肢。
7. 姓。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仁义之师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