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而动
  • 【拼音】:  

    dài shí ér dòng

  • 【注音】:  

    ㄉㄞˋ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繁体】:  

    待時而動

  • 【简拼】:  

    DSED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意思

  • 解释: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 出处: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 语法:

    待时而动偏正式;作谓语;指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 示例:

    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待时而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 英语:

    bide one's time

  • 近义词:

    相机而行待时而举

  • 反义词:

    轻举妄动生搬硬套从容不迫

    • 1、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我军该暂时退却,待时而动,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3、战士们待时而动时刻听候派遣。
    • 4、我们要消除这个暗礁,就必须待时而动、机会和有利条件。
    • 5、君子当守道崇德,待时而动,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 6、弱者待时而动,强者争取时机,智者创造时机。

    字义分解

    • 拼音dài,dāi
    • 注音ㄉㄞˋ,ㄉㄞ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TFFY

    dài

    1.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2.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3.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dāi

    1. 停留,逗留,迟延:你待一会儿再走。

    • 拼音shí
    • 注音ㄕ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JFY
    • 五行

    1.时间(对空间而言):~空观念。

    2.时代;时候:古~。唐~。战~。

    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4.指规定的时间:按~上班。过~作废。

    5.季节:四~如春。

    6.现在的;当时的:~事。~兴。

    7.时俗;时尚:入~。

    8.副词。时常:~~。~有错误。

    9.有时候:~阴~晴。

    10.时机:不误农~。

    • 拼音ér
    • 注音ㄦ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DMJJ
    • 五行

    1.  古同“”,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 拼音dòng
    • 注音ㄉㄨㄥ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FCLN
    • 五行

    (1)(动)改变原来位置或状态:搬~。

    (2)(名)动作:一举一~。

    (3)(动)使用:~脑筋。

    (4)(动)感情起反应:~人。

    (5)(动)开始做:~工。

    (6)(副)动不动;常常:观众~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