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之物
  • 【拼音】:  

    dào zhí zhī wù

  • 【注音】:  

    ㄉㄠˋ ㄓˊ ㄓ ㄨˋ

  •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繁体】:  

    盗蹠之物

  • 【简拼】:  

    DZZW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近代成语

  •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 成语意思

  • 解释: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语法:

    盗跖之物作宾语;用于赃物。

  • 示例:

    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 字义分解

    • 拼音dào
    • 注音ㄉㄠ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UQWL
    • 五行

    (1)(动)偷、偷窃:~取。

    (2)(名)抢劫财物的人:强~。

    • 拼音zhí
    • 注音ㄓˊ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KHDG
    • 五行

    同“”。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
    • 注音ㄨ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TRQR
    • 五行

    (1)(名)东西:~品|宝~。

    (2)(名)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

    (3)(名)内容、实质:言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