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之火
liáo yuán zhī huǒ
ㄌ一ㄠˊ ㄩㄢˊ ㄓ ㄏㄨㄛˇ
一般成语
LYZH
偏正式成语
古代成语
中性成语
成语意思
解释:
燎原:火烧原野。大火。比喻气势壮大的群众运动
出处: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语法:
燎原之火作主语、宾语;指新生的势力。
示例:
《隋书·高祖纪上》:“拯大川之溺,扑燎原之火。”
英语:
raging flames
近义词:
- 1、有人说,老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还有人说,老师是春蚕,为学生吐尽最后一根丝,但是,我要说,老师是火种,播散下去会燃起燎原之火,您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世界前进的推动者。
- 2、秋收起义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燃成了烧毁旧世界的燎原之火。也作“燎原烈火”。
- 3、二十年代的中国,虽然革命势力很微弱,但终发展成燎原之火,燃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 4、割据战乱,如燎原之火席卷天下。
- 5、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托尔斯泰。
- 6、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托特纳姆依然动荡不断,围绕杜根最初的死亡报告的质疑成了燎原之火。
字义分解
- 拼音liáo,liǎo
- 注音ㄌㄧㄠˊ,ㄌㄧㄠˇ
- 笔划16
- 繁体燎
- 五笔ODUI
- 五行火
liáo
1. 延烧:燎荒。燎原烈火。
2. 烫:燎泡。
3. 照明。
liǎo1. 挨近火而烧焦:把头发燎了。
- 拼音yuán
- 注音ㄩㄢˊ
- 笔划10
- 繁体原
- 五笔DRII
- 五行木
(1)(形)最初的;开始的:~始|~人|~生动物。
(2)(形)原来;本来:~地|~作者。
(3)(形)没加工的:~棉|~煤|~油。
(4)(Yuán)姓。
(5)(动)原谅:情有可~。
(6)(名)宽广平坦的地方:平~|高~|草~。
(7)同“塬”。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燎原之火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