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夏变夷
  • 【拼音】:  

    yòng xià biàn yí

  • 【注音】:  

    ㄩㄥˋ ㄒ一ㄚˋ ㄅ一ㄢˋ 一ˊ

  •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繁体】:  

    用夏變夷

  • 【简拼】:  

    YXBY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意思

  • 解释: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 出处:

    《孟子 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

  • 语法:

    用夏变夷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中华文化同化少数民。

  • 示例: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13回:“平时守着用夏变夷的古训,把新政、新学批驳得一钱不值。”

    • 1、两广总督基本承袭霍与瑕“以汉法约束之”、“用夏变夷”的策略。
    • 2、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 3、文化认同不是说不太容易做到,中国古代的夷夏观里核心是文化,以文化差异划分四夷,追求的是用夏变夷,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夷夏观,现在成为民族观。
    • 4、你做事要用夏变夷,切不可粗心大意。 
    • 5、"古圣先贤所谓用夏变夷者,李鸿章、丁日昌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他认为李、丁讲求洋学是败坏风气。
    • 6、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字义分解

    • 拼音yòng
    • 注音ㄩㄥ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ETNH
    • 五行

    (1)(动)使用

    (2)(动)费用:~项|家~。

    (3)(动)用处:功~|有~|作~|物尽其~。

    (4)(动)需要(多用于否定):不~开灯|您不~操心。

    (5)(动)吃、喝(敬辞):~饭|~茶。

    (6)(动)〈书〉(连)因此;因为(多用于书信):~特函达。

    (7)(动)(介)拿(表示凭借的工具、方式或者手段等):~钥匙开锁。

    • 拼音xià
    • 注音ㄒㄧㄚ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DHTU
    • 五行

    (1)(名)夏季:~日。

    (2)(名)朝代名;禹所建:~朝。

    (3)(名)指中国:华~。

    (4)(名)姓。

    • 拼音biàn
    • 注音ㄅㄧㄢ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YOCU
    • 五行

    (1)(动)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

    (2)(动)改变(性质、状态);变成:后进~先进。

    (3)(动)使改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4)(形)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5)(动)变卖:~产。

    (6)(名)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乱。

    (7)(名)指变文:目莲~。

    • 拼音
    • 注音ㄧ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GXWI
    • 五行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