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ǔ yī fǎn sān
ㄐㄨˇ 一 ㄈㄢˇ ㄙㄢ
常用成语
舉一反三
JYFS
联合式成语
古代成语
中性成语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成语意思
解释: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语法:
举一反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英语: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俄语:
судить по аналогии
日语:
一(いつ)をもって他を察(さっ)する
其他:
<德>vom Einzelnen aufs Allgemeine schlieβen<法>de la connaissance d'une chose en inférer d'autres<拉>Ex uno disce omnes.
近义词:
反义词:
- 1、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举一反三,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 2、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 3、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4、我们做题时要仔细认真的做,直道自己能举一反三。
- 5、他深入钻研,终于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地步。
- 6、我们做数学题应该学会举一反三。
字义分解
- 拼音jǔ
- 注音ㄐㄩˇ
- 笔划9
- 繁体舉
- 五笔IWFH
- 五行木
(1)(动)往上托;往上伸:~重|~手|高~着红旗。
(2)(动)举动:义~|壮~|一~一动|一~两得。
(3)(动)兴起:义~|~兵|~火。
(4)(动)〈书〉生(孩子):~一男。
(5)(动)推选;选举:推~代表|公~他做学习组长。
(6)(名)举人的简称:中~|武~。
(7)(动)提出:~例。
(8)(副)〈书〉全:~座(所有在座的人)|~国欢腾|~世闻名。
- 拼音yī
- 注音ㄧ
- 笔划1
- 繁体一
- 五笔GGLL
-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 拼音fǎn
- 注音ㄈㄢˇ
- 笔划4
- 繁体反
- 五笔RCI
- 五行水
(1)(动)回;还:~击。
(2)(动)反抗;反对:造~。
(3)(动)翻转:~复。
(4)(动)推及:举一~三。
(5)(形)与“正”相对:~面。
(6)(副)反而;相反地:画虎不成~成犬。
与举一反三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