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预则立
  • 【拼音】:  

    shì yù zé lì

  • 【注音】:  

    ㄕˋ ㄩˋ ㄗㄜˊ ㄌ一ˋ

  •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繁体】:  

    事預則立

  • 【简拼】:  

    SYZL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意思

  • 解释: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 出处: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语法:

    事预则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干任何事都得事先有个准备。
    • 2、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3、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夏天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 6、必然要走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应从现在起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字义分解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GKVH
    • 五行

    [ shì ]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2.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3.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6.  做,治: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7.  服侍:事父母。

    • 拼音
    • 注音ㄩ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CBDM
    • 五行

    (1)(副)预先;事先:~备|~测。

    (2)(副)同“”(yù)。

    • 拼音
    • 注音ㄗㄜ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MJH
    • 五行

    (1)(名)规范。

    (2)(名)规则。

    (3)(动)效法。

    (4)(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5)(连)表示因果关系的词。

    (6)(连)表示转折关系的词。

    (7)(连)表示肯定判断的词。

    (8)(连)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 拼音
    • 注音ㄌㄧ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UUUU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