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词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后宫词译文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 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后宫词注解

1
泪湿:犹湿透。湿,一作“尽”。
2
罗巾:丝制手巾。
3
前殿:正殿。
4
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5
红颜:此指宫宫女。
6
恩:君恩。
7
倚:靠。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后宫词背景

这首诗表现被禁锢在深宫内院的宫女的痛苦生活,失宠女子的心酸,细致地刻画了她被抛弃后的冷遇境地和她那种失神失态的凄凉,约作于长庆年间,表达了诗人对妇女的一贯同情。

后宫词赏析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一个红颜未老就失去宠幸的宫女不幸的遭遇,表现了宫女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语言浅近,明快舒畅,情感深沉细腻,真切感人。

诗的前两句描写这个失宠宫女的无限的悲苦,终日以泪洗面,泪湿罗巾,彻夜难眠。但是前殿却歌舞终宵,尽情纵乐,寂静的深夜,清晰的传来阵阵的歌声,这对一个失宠禁闭深宫的宫女来说,只会勾起更深的愁苦怨恨。这两句虽是从失宠宫女的角度来写,但实际上还是一枯一荣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诗的后两句紧接前两句正面抒情,色未衰而皇帝的宠爱已经断绝,内心的悲苦是很深重的。绝望之余,只好斜靠熏笼坐到天明。结句既描绘得十分形象,又饱含言外之意。“红颜未老恩先断”揭出宫人伤心的原因。因为皇帝另觅新欢,她再也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了,这对于一个深居皇宫的宫人来说,自然是再悲惨不过的伤心事。“斜倚熏笼坐到明”和“梦不成”遥相呼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出宫人内心的伤痕,仍在无休止地被重创着,她的心还在不停地流着泪和血。

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 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阁下灯前梦,巴南城里游。
觅花来渡口,寻寺到山头。
江色分明绿,猿声依旧愁。
禁钟惊睡觉,唯不上东楼。
凤阁舍人京亚尹,白头俱未著绯衫。
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
朝客朝回回望好,尽纡朱紫佩金银。
此时独与君为伴,马上青袍唯两人。
官稳身应泰,春风信马行。
纵忙无苦事,虽病有心情。
厚禄儿孙饱,前驱道路荣。
花时八入直,无暇贺元兄。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
头陀会里为逋客,供奉班中作老臣。
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