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译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绝句注解

1
柳:柳树。
2
青天:蔚蓝的天空。
3
西岭:西岭雪山。
4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5
泊:停泊。
6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7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绝句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以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首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静中寓动的生机,第二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是一种向上的奋发。

第三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冻过的窗棂,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使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第四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泊”字,写出了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作者更是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全诗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 唐代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