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译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桃源行注解
桃源行背景
此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王维十九岁在京兆长安时,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
桃源行赏析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全诗可以分为三层,前十二句为第一层,中十二句为第二层,后八句为第三层。 第一层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第二层,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第三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作者简介
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
同心勿遽游,幸待春妆竟。
扶南曲·朝日照绮窗。唐代。王维。 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散黛恨犹轻,插钗嫌未正。同心勿遽游,幸待春妆竟。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唐代。王维。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
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
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
别弟妹·小弟更孩幼。唐代。王维。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
猜你喜欢
古诗大全
- 小学古诗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小学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写春风的古诗大全
- 写次韵的古诗大全
- 写平生的古诗大全
- 写梅花的古诗大全
- 写东风的古诗大全
- 写风雨的古诗大全
- 写西风的古诗大全
- 写江南的古诗大全
- 写秋风的古诗大全
- 写回首的古诗大全
- 写百年的古诗大全
- 写风流的古诗大全
- 写天地的古诗大全
- 写相逢的古诗大全
- 写悠悠的古诗大全
- 写可怜的古诗大全
- 写少年的古诗大全
- 写寂寞的古诗大全
- 写江湖的古诗大全
- 写流水的古诗大全
- 写功名的古诗大全
- 写清风的古诗大全
- 写夕阳的古诗大全
- 写日月的古诗大全
- 写天涯的古诗大全
- 写长安的古诗大全
- 写纷纷的古诗大全
- 写萧萧的古诗大全
- 写西湖的古诗大全
- 写乾坤的古诗大全
- 写黄金的古诗大全
- 写杨柳的古诗大全
- 写江山的古诗大全
- 写扁舟的古诗大全
- 写桃花的古诗大全
- 写岁月的古诗大全
- 写桃李的古诗大全
- 写落日的古诗大全
- 写文章的古诗大全
- 写绝句的古诗大全
- 写风月的古诗大全
- 写芙蓉的古诗大全
- 写富贵的古诗大全
- 写读书的古诗大全
- 写蓬莱的古诗大全
- 写白日的古诗大全
- 写去年的古诗大全
- 写春色的古诗大全
- 写今朝的古诗大全
- 写白头的古诗大全
- 写世间的古诗大全
- 写徘徊的古诗大全
- 写新诗的古诗大全
- 写斜阳的古诗大全
- 写神仙的古诗大全
- 写黄昏的古诗大全
- 写凄凉的古诗大全
- 写登临的古诗大全
- 写将军的古诗大全
- 写浮云的古诗大全
- 写四海的古诗大全
- 写山水的古诗大全
- 写分明的古诗大全
- 写世事的古诗大全
- 写惆怅的古诗大全
- 写太平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