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子云性嗜酒
饮酒·子云性嗜酒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饮酒·子云性嗜酒译文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饮酒·子云性嗜酒注解

1
时:常常。
2
赖:依赖,依靠。
3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4
载醪:带着酒。
5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6
觞:饮酒。
7
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8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9
伐国:‘不可。’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过失,失误。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往昔,过去。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 魏晋诗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