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雪堂迁客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译文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雪堂主人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他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词赋,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一眼望去,但见岸石尽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半夜慨然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并且变窄。

雪堂主人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他当年在此写下感叹曹、刘兴亡的词赋,而今千古历史遗迹已无踪影。 一眼望去,但见岸石尽赤,赤鼻矶直插白浪翻滚的江心。半夜慨然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并且变窄。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注解

1
泯:消失。陈迹;旧迹;过去的事情。
2
矶岸赤:即 赤壁。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赏析

这是一首赤壁怀古词。上片说苏轼贬黜黄州时所作赤壁词、赋,是抒写现实感触而借兴亡之感出之。下片先扬后抑。通篇隐含江山依旧、英杰流逝、人生瞬息、功业渺茫之慨。将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相比,可以感到苏词虽流露壮志难酬、自觉苍老之感,但善于自解自慰,以举酒赏月收煞;辛弃疾则更多执着现实,耿耿国忧,故其结处有长啸泣歌之举、天狭地窄难纳愤懑之悲。由此足见东坡词偏于清雄超旷,稼轩词趋于沉郁悲壮,此正苏辛之异。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宋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
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
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
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
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
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
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
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
秋水长廊水石间。
有谁来共听潺湲。
羡君人物东西晋,分我诗名大小山。
穷自乐,懒方闲。
人间路窄酒杯宽。
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靖长官。
客来底事逢迎晚。
竹里鸣禽寻未见。
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
多方为渴寻泉遍。
何日成阴松种满。
不辞长向水云来,只怕频烦鱼鸟倦。
千古老蟾口,云洞插天开。
涨痕当日何事,汹涌到崔嵬。
攫土搏沙儿戏,翠谷苍崖几变,风雨化人来。
万里须臾耳,野马骤空埃。
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
黄花憔悴风露,野碧涨荒莱。
此会明年谁健,后日犹今视昔,歌舞只空台。
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
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
而今岂是高怀。
为千里、莼羹计哉。
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