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犯·绀海掣微云
尾犯·绀海掣微云
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
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
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
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
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尾犯·绀海掣微云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当时词人四十五岁,尚在苏州。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故有“影留人去”之语。

尾犯·绀海掣微云赏析

“绀海”三句,状中秋节的天气。言傍晚时分,天青色的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很快天色转暗,夜暮中飒飒秋风吹落下井边的桐叶。此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也。“何处”两句,想象语。此处是说:时在中秋,不知道哪一处楼阁造得最高,能最先被圆月的亮光照到?“江汜冷” 三句,写月光。“汜”,即泛;“悰”,快乐也。此言月光照耀得江水像刚清洗过的绡帛一样泛出阵阵冷意,月中嫦娥在中秋佳节也倍觉高兴,将那圆月一再拭拂,使它一尘不染,光照寰宇。“影留”三句,承上启下,转入己的伤别离。此言天上月儿圆,而地上却人分离。惟剩下室中的遗迹尚在。所以圆月虽明亮,可是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深夜的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至末三句,天上地下适成鲜明对比,使人更是倍觉同情词人之生别离。

“竹房”两句,述孤寂。言词人孤身一人在竹屋中深居简出,所以室外的小径,因为无人走动也长出了苔藓。黄昏日斜,独居无聊,惟有仰望碧天,机械地数着朵朵烟霞,打发这无聊的时光。“露蓼”两句,忆年轻时。言词人年轻时候与伊人(即上片“人去”之离人)曾在灵岩山前的采香泾畔相遇,互相认识。“二十五”两句承前,写今之梦境依稀。“二十五”,可解为过去的二十五年时间。词人今年四十五岁,二十五年前刚是二十岁,与上句“年时”(即年轻时候)相吻合。词人说: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我在梦境中已认不清那条两人曾经走过的“屏山”小径了。“醉魂”两句,言己之醉醒两朦胧矣。此言己在过节时,喝得大醉入梦,所以梦中无法认清小径通向哪里,醒后仍醉意熏熏,连满地的桂花都毫不爱惜的践踏过去。

作者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 宋代诗人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白玉搔头坠髻松。
怯冷翠裙重。
当时离佩解丁东。
澹云低、暮江空。
青丝结带鸳鸯盏,岁华晚、又相逢。
绿尘湘水避春风。
步归来、月宫中。
桐敲露井,残照西窗人起。
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整风欹。
水叶沈红,翠微云冷雁慵飞。
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离。
走马断桥,玉台妆榭,罗帕香遗。
欢人老、长安灯外,愁换秋衣。
醉把茱萸,细看清泪湿芳枝。
重阳重处,寒花怨蝶,新月东篱。
舞影灯前,箫声酒外,独鹤华表重归。
旧雨残云仍在,门巷都非。
愁结春情迷醉眼,老怜秋鬓倚蛾眉。
难忘处,犹恨绣笼,无端误放莺飞。
当时。
征路远,欢事差,十年轻负心期。
楚梦秦楼相遇,共叹相违。
泪香沾湿孤山雨,瘦腰折损六桥丝。
何时向,窗下翦残红烛,夜杪参移。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
艳春过了。
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
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
醉深窈。
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芳架雪未扫。
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
柳丝系棹。
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
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
酹残照。
掩重城、暮钟不到。
云气楼台,分一派、沧浪翠蓬。
开小景、玉盆寒浸,巧石盘松。
风送流花时过岸,浪摇晴练欲飞空。
算鲛宫、祗隔一红尘,无路通。
神女驾,凌晓风。
明月佩,响丁东。
对两蛾犹锁,怨绿烟中。
秋色未教飞尽雁,夕阳长是坠疏钟。
又一声、欸乃过前岩,移钓篷。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