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注释尝:尝经。思:思考。须臾:一会,片刻。
赏析荀子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举例,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走出狭窄的思维和环境,去寻找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世界。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彼交匪纾,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彼交匪纾,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劝学注解
1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
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比蓼蓝(更)深。
4
于:比。
5
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
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7
以:把。
8
为:当作。
9
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10
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11
挺:直。
12
受绳:用墨线量过。
13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4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5
博学:广泛地学习。
16
日:每天。
17
知:通“智“,智慧。
18
明:明达。
19
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犹古训。
20
干: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21
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22
貉: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23
靖:安。共,通“供”。
24
介:给予。
25
景:大。
26
须臾:片刻,一会儿。
27
跂:踮起脚后跟。
28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29
疾:声音宏大。
30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31
假:凭借,利用。
32
舆:车厢,这里指车。
33
利足:脚走得快。
34
水:游泳。
35
绝:横渡。
36
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37
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38
苕:芦苇的花穗。
39
射干: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
40
蓬:蓬草。
41
麻:麻丛。
42
涅: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
43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44
渐:浸。
45
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46
服:穿戴。
47
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48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
49
中正:正直之士。
50
蠹:蛀蚀器物的虫子。
51
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52
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53
构:结,造成。
54
畴:通“俦”,类。
55
质:箭靶。
56
的:箭靶的中心。
57
斤:斧子。
58
跬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59
骐骥:骏马,千里马。
60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61
锲:用刀雕刻。
62
舍:舍弃。指不放弃行路。
63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64
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65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
66
昭昭:明白的样子。
67
螣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68
鼫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 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
69
穷:窘 困。
70
仪:通“义”。
71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72
瓠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73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74
六马:古 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
75
仰秣:一说“秣”通“末”,头。
76
崖:岸 边。
77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78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79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80
蝡:同“蠕”,微动。
81
傲:浮躁。
82
囋:形容言语繁碎。
83
向:通“响”,回音。
84
方:通“仿”,仿效。
85
顺:通“训”,解释词义。
86
经纬:直线与横线,这里指道路。
87
挈:提,拎。
88
裘:皮衣。
89
诎:通“屈”,弯曲。
90
顿:抖动,整理。
91
道:由,遵。
92
礼宪:礼法。
93
舂:把谷类的皮捣掉。
94
黍:黍子,谷类。
95
餐:即“餐”,吃。
96
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97
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98
争气:指意气用事。
99
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100
隐:有意隐瞒。
101
瞽:盲目从事。
102
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103
匪:非,不。
104
予:通“与”,赞成。
105
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106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
107
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108
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109
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110
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111
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112
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113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猜你喜欢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陆游《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无名氏《送别诗》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黄庭坚《秋怀二首》
-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杜牧《长安秋望》
-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于鹄《题邻居》
-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徐凝《七夕》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 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 《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
-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后汉书·列传·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李康《运命论》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古诗大全
- 小学古诗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小学文言文
- 初中文言文
- 高中文言文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诗经
- 楚辞
- 乐府
- 写春风的古诗大全
- 写次韵的古诗大全
- 写平生的古诗大全
- 写梅花的古诗大全
- 写东风的古诗大全
- 写风雨的古诗大全
- 写西风的古诗大全
- 写江南的古诗大全
- 写秋风的古诗大全
- 写回首的古诗大全
- 写百年的古诗大全
- 写风流的古诗大全
- 写天地的古诗大全
- 写相逢的古诗大全
- 写悠悠的古诗大全
- 写可怜的古诗大全
- 写少年的古诗大全
- 写寂寞的古诗大全
- 写江湖的古诗大全
- 写流水的古诗大全
- 写功名的古诗大全
- 写清风的古诗大全
- 写夕阳的古诗大全
- 写日月的古诗大全
- 写天涯的古诗大全
- 写长安的古诗大全
- 写纷纷的古诗大全
- 写萧萧的古诗大全
- 写西湖的古诗大全
- 写乾坤的古诗大全
- 写黄金的古诗大全
- 写杨柳的古诗大全
- 写江山的古诗大全
- 写扁舟的古诗大全
- 写桃花的古诗大全
- 写岁月的古诗大全
- 写桃李的古诗大全
- 写落日的古诗大全
- 写文章的古诗大全
- 写绝句的古诗大全
- 写风月的古诗大全
- 写芙蓉的古诗大全
- 写富贵的古诗大全
- 写读书的古诗大全
- 写蓬莱的古诗大全
- 写白日的古诗大全
- 写去年的古诗大全
- 写春色的古诗大全
- 写今朝的古诗大全
- 写白头的古诗大全
- 写世间的古诗大全
- 写徘徊的古诗大全
- 写新诗的古诗大全
- 写斜阳的古诗大全
- 写神仙的古诗大全
- 写黄昏的古诗大全
- 写凄凉的古诗大全
- 写登临的古诗大全
- 写将军的古诗大全
- 写浮云的古诗大全
- 写四海的古诗大全
- 写山水的古诗大全
- 写分明的古诗大全
- 写世事的古诗大全
- 写惆怅的古诗大全
- 写太平的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