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上的词语

  • 251、上党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在山西长治(古称上党郡)地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战役。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为抢夺胜利果实,调集大军进犯解放区。8月下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率一万七千余人进占长治地区。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于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集中三万一千余人对长治实施围攻。战至10月12日,歼灭长治守军及其增援之敌共三万五千余人,有力地配合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
  • 252、上大人: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
  • 253、上大夫:官名。
  • 254、上达: 上达shàngdá (1) 向上报告 例 下情上达 英 reach the higher authorites (2) 通晓德义 例 君子上达 英 know virtue
  • 255、上春:孟春。指农历正月。
  • 256、上齿: 1.长在口腔前部的牙齿。指门齿﹑犬齿。 2.敬老。上,通"尚"。齿,指高年。
  • 257、上城:进城。
  • 258、上成:复姓。汉有上成公。见《后汉书.方术传下》。
  • 259、上陈:向尊长陈述。
  • 260、上尘:旧时表奏函牍中表示谦抑的套语,意为有污尊长视听。
  • 261、上朝: 上朝shàngcháo (1) 臣子朝见君主议事 例 旦旦上朝,以议时事 英 go to court (2) 君主到朝廷上处理政事 英 hold court (3) 到京城 例 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元·关汉卿《窦娥冤》 英 go to capital
  • 262、上策: 上策shàngcè (1) 良策;可行性强的计策 例 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上策也 英 the best policy
  • 263、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词语解释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⒈  指陷入困境时,别无办法,一走了事。英the best policy is to go away;引证解释⒈  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国语辞典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 zǒu wéi shàng jì ]⒈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参见「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条。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我打他不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是跑,只是跑。」
  • 264、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词语解释⒈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26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词语解释⒈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266、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词语解释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⒈  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亦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引证解释⒈  谓局面已无可挽回,别无良策,只能一走了事。 《南齐书·王敬则传》:“是时上疾已篤。 敬则 仓卒东起,朝廷震惧。引东昏侯 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 征虏亭 失火,谓 敬则 至,急装欲走。有告 敬则 者, 敬则 曰:‘ 檀公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亦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九:“渊材 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余易木 《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国语辞典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sān shí liù cè zǒu shì shàng jì ]⒈  事态已经难以挽回,别无良策,唯有一走了事。也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三十六著,走为上著」。引《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267、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词语解释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sān shí liù zhe,zǒu wéi shàng zhe ]⒈  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引证解释⒈  同“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引《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清 李玉 《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没有法子。‘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最没有弊病的是莫如不沾手。”
  • 268、上口: 上口shàngkǒu (1) 诗文、台词等写得很流畅,读起来顺口 英 be able to read aloud fluently (2) 诵读诗文等纯熟时,能顺口而出。如:琅琅上口 英 be suitable for reading aloud
  • 269、上客: 上客shàngkè (1)上宾;尊贵的客人 英 guest of honour
  • 270、上科:犹甲第,甲榜。
  • 271、上军: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
  • 272、上开:元代杂剧,脚色登场,开始表演,略称"上开"。
  • 273、上举: 上举shàngjǔ (1) 向上的位移(如岩层或矿层的) 英 upthrow (2) 水的从一结构的底层向上压力 英 uplift
  • 274、上九:1.喻道德学问最高的人。 2.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古称上九。3.古以农历每月二十九日为上九。 4.《易》卦在第六位的阳爻叫上九。
  • 275、上镜: 指某人在电影、电视镜头上的形象比本人好看。
  • 拼音shàng,shǎng
  • 注音ㄕㄤˋ,ㄕㄤ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HHGG
  • 五行

基本释义

shàng—— 指上声,“上 2 ”(shàng)的又音shǎng名词(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2) 同本义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4) 上天;天帝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8) 君主;皇帝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11) 时间,时候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12) 方位词,边,畔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形容词(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3) 时间或次序在前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5) 远;久远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7) 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8) 广大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10) 丰足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动词(1) 登;上升;向上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3) 上报;呈报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5) 进献,送上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7) 崇尚,提倡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10) 向前;前进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12) 去;到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14) 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15) 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16) 放到;放进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18) 安装;装上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21) 教授;学习 。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22) 燃点 。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23) 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26) 记住 。如:上心(27) 涂;搽;敷 。如:上药;上色(28) 另见shǎng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