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炙的词语
- 51、炙地卧: 1.见"炙地眠"。
- 52、煨炙: 1.烧烤。
- 53、筒炙:古时利用竹筒熏烤的一种烹调方法﹐也叫黄炙。
- 54、铜炙:铜制的烤炙食物的炊具。
- 55、豕炙: 1.指烤炙的猪肉。
- 56、烧炙:烧烤。
- 57、日炙风筛: 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 58、炙晒:亦作“炙晒”。曝晒。见“炙晒”。
- 59、热可炙手: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 60、炙凤烹龙: 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珍奇豪奢的菜肴。 参见:烹龙炮凤
- 61、烹炙:烹煮煎烤。
- 62、庖炙:烧烤的肉。
- 63、残槃冷炙:冷炙:已经凉了的烤肉。指残剩的饭菜。也指权贵施舍的东西
- 64、腩炙:一种烹调肉食的方法。
- 65、蝤蛑炙:菜肴名。烤梭子蟹。
- 66、貊炙:烤猪。
- 67、炙地眠: 1.贴地而睡。形容穷困。
- 68、炙脔:干肉。中医常用以比喻塞在病人咽喉中的痰涎。
- 69、脔炙:烤肉片。
- 70、雨淋日炙:炙:烤。雨里淋,太阳晒。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 71、燎炙: 1.一种烹饪法。将肉类等食品放在火上烧烤。 2.烘烤。
- 72、冷炙:已凉的饭菜;剩余的饭菜。
- 73、鲙炙: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 2.比喻美好的诗文为人称赞。
- 74、炙脍:烧烤切细的肉。亦指烹调。 犹脍炙。交口称誉。
- 75、脍炙: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尽心下》:“公孙丑 问曰:‘膾炙与羊枣孰美?’孟子 曰:‘膾炙哉!’”汉 枚乘《七发》:“羞炰膾炙,以御宾客。”宋 杨万里《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间膾炙无此味,天上酥酡恐尔甜。”清 刘大櫆《<郑子山诗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沧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2.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宋 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寇莱公诗》:“﹝ 寇準 诗﹞为人膾炙。”明 叶盛《水东日记·文章正宗叙论》:“书信往来,虽不关大体,而其文卓然为世膾炙者,亦缀其末。”清 褚人穫《坚瓠九集·成语破》:“浙江 陈煒 字 本叔,时艺膾炙一时。”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三:“滕王阁 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参见“膾炙人口”。 3.犹宰割,处置。明 李贽《与刘肖川》:“尊翁兹转,甚当,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 拼音zhì
- 注音ㄓˋ
- 笔划8
- 繁体炙
- 五笔QOU
- 五行火
基本释义
动词(1)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2) 同本义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说文》。按,炮当作灼。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颜氏家训》毋嘬炙。——《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以烹以炙。——《礼记·礼运》置匕首鱼炙之腹中。——《史记·刺客传》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乐府诗集·西门行》(3) 又如:炙煿(烤爆。比喻受折磨);炙肉(烤肉);炙羊(烤羊肉);炙鼠(烤鼠);炙鱼(烧鱼)(4) 烧灼人体翼侯炙。——《韩非子·难言》炙胡巫上林中。——《汉书·戾太子传》。注:“烧也。”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5) 又如:炙面(烧灼面孔);炙灼(烧灼)(6) 曝晒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与山巨源绝交书》(7) 又如:炙灼(曝晒);炙浪(烤人的热浪);炙阳(让太阳曝晒)(8) 受熏陶久仰芳名,无由亲炙。——《红楼梦》(9)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汁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炙甘草八分。——《红楼梦》名词烤熟的肉食把吃剩的残羹冷炙,翻的各处都是。——《官场现形记》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