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头的词语
更多- 1、三霭:画家五代李霭之﹑宋王霭元霭的合称。
- 2、三案:指明宫庭中发生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光宗泰昌元年的红丸案和熹宗天启初的移宫案。当时奸党首领魏忠贤借此为名,编《三朝要典》一书,以诬陷东林党人,成为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案。
- 3、三闇:三件不明智之事。指用兵作战时,派遣没有战斗力和不可信任的人去防守﹑出战和探察敌情。
- 4、三巴:古地名。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地区。 多泛指四川。
- 5、三版: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版为六尺。 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三级。
- 6、三邦:三国。指三苗。指云梦附近地域,为今长江中游一带。
- 7、三梆:三次击梆木。封建时代官长坐堂前的信号。
- 8、三棒:佛家临济宗的公案。义玄至黄檗山参谒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
- 9、三包:1.唐代诗人包融与其子何﹑佶并以诗名,时号"三包"。 2.产品销售后的一定期限内,由供方承担维修﹑更换﹑退赔等责任,即包修﹑包换﹑包退,合称"三包"。
- 10、三寶: 1.三种宝贵之物。 2.(梵Triratna)佛教语。指佛﹑法﹑僧。《释氏要览·三宝》:"三宝,谓佛﹑法﹑僧。"三国吴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佛教三宝,众冥皆明。"后以指佛教。
- 11、三豹:唐代李嵩﹑李全交﹑王旭为官并以严酷名,号为"三豹"。
- 12、三倍: 三倍sānbèi (1) 三的倍数的数量 例 他收入的三倍 例 增加到原来尺寸的三倍 英 triple
- 13、三辈: 1.三代。 2.指三个辈份。
- 14、三避:犹三黜。
- 15、三币:古指珠玉﹑黄金﹑刀币。
- 16、三亳:古地名。殷之北亳﹑南亳﹑西亳的总称。《书.立政》:'三亳阪尹。'孔颖达疏引皇甫谧曰:'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一说指景亳﹑东亳﹑西亳。清魏源《书古微.汤誓序发微》:'盖徙都偃师之景亳,而建东亳于商丘,仍西亳于商州,各设尹以治之。'后多从皇甫谧之说。
- 17、三帛:指纁帛﹑玄帛﹑黄帛。
- 18、三晡:晡为申时,一般分上晡﹑中晡﹑下晡,故又称三晡。
- 19、三擦:指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制造的军事摩擦﹑人事摩擦和文化摩擦。
- 20、三蔡:宋蔡确﹑蔡卞﹑蔡京三人的合称。
- 21、三材:指天﹑地﹑人。 三种人材:官人使吏之材,士大夫官师之材,卿相辅佐之材。 三位辅弼之才。 三种材料。制作车轮的三种木材。 三种材料。指制弓的胶﹑丝﹑漆。三种材料。古代指炊事必备的水﹑木﹑火。
- 22、三仓:古字书名。
- 23、三苍:古字书名。
- 24、三曹:1.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2.指诉讼中的原告、被告、证人。 3.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书籍。
- 25、三策:三道计谋。 汉董仲舒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为江都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三篇策论。
- 26、三岑:唐岑羲与弟仲翔﹑仲休的合称。三人皆有治绩。
- 27、三唱:唐制,六品以下官吏赴选,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以其名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此项程序,谓之"三唱"。见《通典.选举志三》。
- 28、三场: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
- 29、三臣: 1.古指三公﹑三卿等。 2.泛指重臣。 3.春秋鲁之仲孙﹑叔孙﹑季孙氏称"三臣"。 4.指卫之仲叔圉﹑祝鮀﹑王孙贾。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上.卫三臣》。 5.指南宋末抗元殉节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 30、三辰: 指日、月、星。
- 31、三池: 1.星名。 2.道家称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小腹胞为玉池,合称"三池"。见《黄庭内景经.中池》梁丘子注。
- 32、三虫: 三虫sānchóng (1) 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英 parasite
- 33、三刍: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
- 34、三黜: 1.三次被罢官。 2.形容宦途不利。
- 35、三川: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 36、三垂: 1.犹三边。指东﹑西﹑南三方边疆。 2.犹三边。指东﹑南﹑北三方边疆。
- 37、三刺: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指三次察讯。 谓击刺三次。
- 38、三次:三回。 指朝﹑野﹑市三处。
- 39、三崔:汉崔骃及子瑗﹑孙寔,皆有文名,合称'三崔'。
- 40、三寸:指舌。
- 41、三代: 三代sāndài (1) 指祖至孙三辈,也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例 祖孙三代 例 三代同堂 英 three generations 三代Sān-Dài (1)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英 the thre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Hsia, Shang and Chou
- 42、三党:指父族﹑母族﹑妻族。见《尔雅.释亲》。
- 43、三档:《海贼王》中路飞使出的招式。将其手指咬破.并且吹入空气.使其手臂膨胀.攻击力大增.但使用后有副作用:会暂时变小.失去原有的战斗力。
- 44、三到:谓读书时必须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所得。
- 45、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指日本。
- 46、三谛:佛教语。指空谛﹑假谛﹑中谛。
- 47、三啇:犹言三刻。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孔颖达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啇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啇"指漏刻。明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啇移。"清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啇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啇"应为"三啇"。明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夏﹑商之商不同。苏易简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近人朱起凤亦持此说,谓"啇"即滴之省文,"三啇"即漏三滴,见《辞通》卷二四。
- 48、三殿:即唐大明宫之麟德殿。 指皇宫中的三大殿。亦借指皇宫。 宋时太皇太后在世,与皇太后﹑皇后并称三殿;若无太皇太后,则天子与太后﹑皇后亦称三殿。
- 49、三叠: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 50、三迭: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2.三首。 3.犹三通,三遍。 4.犹三折。指庐山三叠泉。
- 51、三鼎: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 52、三冬: 三冬sāndōng (1) 冬季。三个冬天 例 不说风霜苦,三冬一草衣。——杜荀鹤《溪居叟》 英 winter;three winters
- 53、三蠹: 1.指南朝梁陆验﹑徐驎﹑朱异三人。 2.谓三种弊端。
- 54、三段: 1.犹言三节,三块。 2.指三段论式。
- 55、三端:指文士之笔锋,武士之剑锋,辩士之舌锋。 犹三始。指正月初一。
- 56、三峨:四川峨眉山有大峨﹑中峨﹑小峨三峰,故称三峨。
- 57、三娥:指杨贵妃之三妹,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据说她自矜娇美,朝见君王时亦不施脂粉。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
- 58、三乏:三面防箭牌。乏,报靶人用来护身的器具。
- 59、三藩: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清称明末之福王 朱由崧 ﹑唐王 朱聿键 ﹑桂王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 后子精忠嗣 ,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 可喜子 ﹑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 60、三幡: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
- 61、三犯: 1.三度触犯。 2.三度犯法。 3.词曲中犯调的一种。一首词曲中宫调或句法犯三调者谓之三犯,如《三犯渡江云》。
- 62、三废: 三废sān-fèi (1) 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英 the three wastes (waste gas, waste water and industrial residue)
- 63、三廢: 三废sān-fèi (1) 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英 the three wastes (waste gas, waste water and industrial residue)
- 64、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 65、三峰:三山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三山峰。指江苏三茅山之大茅﹑中茅﹑小茅三山峰。 华州之代称。
- 66、三副:1.指三种毛笔,即栗尾﹑枣核﹑散卓。2.船员的职务名称。次于二副,一般掌管航用仪器﹑图书等,航行时轮流值班驾驶。
- 67、三府:1.汉 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2.通判的别称。
- 68、三妇: 乐府相和歌辞篇名。古诗《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的后段,都有大妇、中妇、小妇等辞。
- 69、三赋:三篇赋。 唐代租﹑庸﹑调称'三赋'。
- 70、三辅: 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 泛称京城附近地区为三辅。 前燕·慕容俊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骛为辅义将军,谓之三辅。见《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五年》。
- 71、三福:佛教语。求生净土者应当修行的三种福业:世福,戒福和行福。
- 72、三甫:明诗人余曰德字德甫,张佳允字肖甫,张九一字助甫,合称"三甫"。
- 73、三釜: 1.亦作"三釜"。 2.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 3.喻菲薄的俸禄。
- 74、三鬴: 1.亦作"三釜"。 2.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数量。 3.喻菲薄的俸禄。
- 75、三陔:三重,三迭。
- 76、三垓:三重,三迭。
- 77、三竿:'三竿日'的省称。
- 78、三笴:谓九尺。笴,箭干,长三尺。
- 79、三纲:1.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2.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 80、三阁: 1.魏晋时的国家藏书楼,有内外三阁,属秘书监。 2.指南朝陈后主所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
- 81、三庚: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三伏。
- 82、三更: 三更sāngēng (1)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英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 83、三狗:对三国魏何晏﹑邓飏﹑丁谧三人的蔑称。
- 84、三垢:佛教语。即三毒。
- 85、三估:指区分书体价值的三种等级。
- 86、三姑: 1.传说中的管蚕女神。 2.指尼姑﹑道姑﹑卦姑。详"三姑六婆"。
- 87、三顾: 1.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 88、三冠:夏﹑商﹑周三代之冠。指夏之母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
- 89、三馆: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 唐有弘文 亦称昭文 ﹑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90、三圭: 1.亦作"三珪"。 2.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
- 91、三轨:乃种轨范之意。
- 92、三珪: 1.亦作"三珪"。 2.三种玉圭,借指公﹑侯﹑伯。后亦指高官重臣。
- 93、三皈: 三皈sān guī (1) 台观名。相传是管仲为自己修筑的 例 而管氏亦有三皈,位在陪臣,富于外国之君。——《史记·货殖列传序》 英 Sangui terrace
- 94、三虢:古代虢国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先后为郑﹑秦﹑晋所灭。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一》。后亦泛称"三虢"。
- 95、三害:1.晋代周处臂力过人,不修细行,纵情恣欲,众人以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并称为「三害」。2.泛称三种祸害。
- 96、三瀚:指一个月。
- 97、三韩: 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辰韩、弁辰(三国时亦称弁韩),合称三韩。
- 98、三号: 1.三次号哭。 2.第三次鸣叫。
- 99、三豪:指宋欧阳修﹑石延年﹑杜默三人。宋石介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谓欧阳修为文豪,石延年为诗豪,杜默为歌豪。诗云:"曼卿豪于诗,社坛高数层。永叔豪于辞,举世絶俦朋。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
- 100、三何:南朝梁何逊﹑何思澄﹑何子朗的合称。
三中间的词语
更多>>- 1、避三舍:亦作"避君三舍"。
- 2、唐三彩:唐代陶器和陶俑的釉色,有黄、绿、褐、蓝等多种颜色。也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现多为仿制品。
- 3、抄三角: 篮球术语就是三角进攻。
- 4、楚三户:《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因以"楚三户"指决心复仇报国者。
- 5、楚三闾:指屈原。因其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故称。
- 6、第三者: 第三者dìsānzhě (1) 两个当事人之外的人 例 在一桩秘密中不能有第三者 英 the third person (or party);tertius gandens (2) 没有丈夫或妻子的合法权利而占居此位置的人 英 paramour
- 7、第三纪: 第三纪dìsānjì (1) 地质年代。延续约6500万年,结束于250万年前 英 The tertiary period
- 8、第三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 9、第三系:第三系地质学名词,属年代地层单位。
- 10、第三人: 法律上指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相对于原告和被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 11、九三鼎: 炼丹的鼎。
- 12、峨三七: 别名芋儿七,为双子叶植物药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肉质直根。
- 13、二三子: 二三子èrsānzǐ (1) 诸位 例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英 all of you
- 14、耳三漏: 1.亦作"耳参漏"。 2.谓两耳各有三孔。旧传为圣人的异相。
- 15、忌三房:旧俗指病人忌进新房﹑产房和灵房。
- 16、马三峰:马三峰(约1820~1890),西河大鼓主要创始人。
- 17、嘎三胡: 嘎三胡又作轧三胡,聊天、闲聊。
- 18、日三竿: 见“日上三竿 ”。
- 19、肱三折:《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后以"肱三折"比喻精于医术。
- 20、坑三姑:即紫姑神。相传为李景之妾。于正月十五之夜,为大妇阴杀于茅坑,后为厕神。世人每年以其死日迎祝于厕间,故俗呼为"坑三姑"。
- 21、吴三桂: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 22、禾三千:谓丰收年景。
- 23、黑三棱: 草名。根茎可入药,可酿酒。 荸荠的别名。以叶背有三棱剑脊而得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六•乌芋》。
- 24、急三台:唐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
- 25、急三枪: 1.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入双调。如昆剧《琵琶记.扫松》张广才所唱"他公婆的亲看见"一曲即是。京剧常用为剧中写信﹑看信﹑寒暄或复述已有明场交代的事件时的伴奏乐曲。 2.对急性子的人的戏称。
- 26、刘三姐:刘三姐,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壮族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将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 27、老三届:陕西老三届企业集团 是经陕西省体改委批准成立,拥有七个控股公司,两个参股公司,两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公司组成的大型集团公司,资产已达2.1亿元人民币。
- 28、荆三棱: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症瘕积聚等症。
- 29、郑三絶:唐郑虔诗﹑书﹑画三绝。用以称誉人多才多艺。
- 30、兔三窟:'狡兔三窟'之省。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易于避祸。
- 31、快三步: 维也纳华尔兹。
- 32、魁三象:组成魁星的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两两相近,成三对邻近星象,旧以之喻国之三公。
- 33、下三滥: 同“下三烂”。
- 34、下三烂:1.品行不端的;不成材的。 2.谓低劣的,不象样的。
- 35、墨三郎:后唐庄宗所用的巾裹名。
- 36、内三郎:北魏宫中宿卫官。
- 37、礼三本:谓天地﹑先祖﹑君师为礼之三本。本,根本。
- 38、恋三宿: 佛教语。
- 39、刘三妹:刘三姐,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壮族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将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 40、柳三变: 1.宋柳永的原名。
- 41、柳三眠:传说汉苑中柳树一日三起三倒,如人一日三眠。
- 42、十三楼: 1.宋代杭州名胜。 2.泛指供游乐的名楼。
- 43、慢三步: 华尔兹。
- 44、王三昧: 指三昧之王。
- 45、十三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因以“十三篇”借指该书。
- 46、金三品: 1.谓金﹑银﹑铜。一说指铜之青白赤三色。
- 47、野三坡:在河北省涞水县境。群峰突兀,林木苍翠,集雄、险、奇于一体。属太行山脉北段,拒马河穿经山区。自然风景优美,有金京坨、阳明山、佛经洞、金华山等胜景和龙门峡摩崖石刻、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等文物古迹。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48、上三旗:清顺治后,将皇家军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正黄﹑正白称为"上三旗",为皇帝亲兵。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宗室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合称"满洲八旗"。
- 49、转三桥: 1.旧俗上元节,妇女肩舆出行,经过数桥,欲以避邪,谓之"转三桥"。
- 50、走三桥:吴地旧俗,妇女于元宵或正月十六夜相率出游,历三桥而止,以祛疾病,谓之'走三桥'。
- 51、重三译:指将一种语言辗转译成另一种语言。
- 52、东三省: 东三省Dōngsānshěng (1) 指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因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英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 53、方三拜: 1.唐诗人方干的绰号。
- 54、齐三士:指春秋齐景公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
- 55、没三思:没有仔细考虑。
- 56、木三对:一种混合酒。以新酿酒﹑烧酒及未过滤酒平均搀和而成。
- 57、内三院:清官署名。清天聪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 58、内三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为"内三关"。
- 59、年三十:农历年最后的一天。
- 60、平三套:旧时女子发髻名。
- 61、十三辙: 十三辙shísānzhé (1) 指皮黄、鼓儿词等戏剧曲艺中押韵的十三个大类,就是: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 英 a folk art form
- 62、十三经: 十三经Shísānjīng (1)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的经典 英 the thirteen classic works
- 63、十三点: 方言。指不明事理,傻里傻气的人。
- 64、十三史: 唐代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史。参阅《旧唐书•经籍志上》。
- 65、唐三藏: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 66、退三舍: 1.犹言退避三舍。 2.谓星宿移动位置。
- 67、白三烯: 一种鼻炎的致病原因。
- 68、十三弦: 唐·宋时教坊用的筝均为十三根弦,因代指筝。
- 69、大三弦:大三弦,是蒙古、满、汉等族弹拨弦鸣乐器。
- 70、説三分: 宋 代都市中说话(说书)题材之一。专说 三国 故事。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技艺》:“霍四究,《説三分》,尹常卖,《五代史》。”
- 71、张三影: 宋词人张先的别称。
- 72、张三中: 1.宋词人张先的别称。
- 73、郑三绝: 唐·郑虔诗、书、画三绝。用以称誉人多才多艺。
- 74、做三朝:旧俗婚后第三日新娘出见亲属叫做三朝。
- 75、九三年: 词语解释⒈ 长篇小说。法国雨果作于1874年。以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反革命叛乱的事件为题材。叛军首领朗特纳克被包围后,在可能逃脱的情况下,为了从火中救出三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司令郭文因私自放走朗特纳克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政务委员西穆尔登因不忍目睹心爱的弟子和朋友郭文被送上断头台,就在郭文被处决的一刹那间开枪自杀。
- 76、孔三传: 词语解释⒈ 北宋曲艺演员。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活动年代大致在熙宁至大观年间。将传奇、灵怪故事编成曲子说唱,是诸宫调的首创者。
- 77、说三分: 1.宋代都市中说话(说书)题材之一。专说三国故事。
- 78、十三调: 南曲十三种乐调的合称。南曲曲牌分属仙吕宫、羽调、黄钟宫、商调、正宫、大石调、中吕宫、般涉调、道宫、南吕宫、越调、小石调、双调十三个宫调。其中有九个宫调为戏曲常用。
- 79、十三家: (1)指晋代《论语》注疏家十三人,即卫瓘、缪播、栾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蔡系、李充、孙绰、周瑰、范宁、王玟。
- 80、十三科: 宋·元·明时中医分科。 元·明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明·陶宗仪《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元·明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 81、十三陵: 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名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长陵规模最大。
- 82、十三省: 明代,全国除直属京师的南北两直隶外,共分十三省。后用以代指全国。
- 83、十三行: 法帖名。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 ”。 清代天津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 84、十三月: 指农历正月。 指殷商所置闰月。因其都放在岁末,故称。
- 85、同三品:唐代任宰相者之衔名。唐不设宰相之名,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掌宰相之权。以他官居宰相之职者,亦假以他名,如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意即同侍中﹑中书令。"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高品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除外。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此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一》。
- 86、下三流:谓地位低微。
- 87、钱三强:钱三强(1913-1993)物理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清华大学毕业。法国国家博士。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院士、副院长。主要从事原子能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与约里奥居里合作发现铀、钍裂变后形成同样的产物;与何泽慧共同发现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作出解释。
- 88、余三胜: 词语解释⒈ 京剧演员。名开龙,湖北罗田(一说安徽怀宁)人。演老生。清道光年间北京春台班的台柱。在徽剧、汉剧合流为京剧时期,对老生唱腔有不少创造。与程长庚、张二奎合称“老生三杰”。
- 89、无三思: 1.无心计。俗谓心为三思台。
- 90、外三关:明代以今河北境内沿外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 91、二三事: 泛指零星片段的事情。
- 92、夷三族:夷三族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是父母、兄弟、妻子是三族;还有的说,是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 93、过三年: 过三年是一个传统,古代遗留下来的,与人死后要过七天一个意思,为的是纪念他们失去的亲人。
- 94、问三老: 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先请教几位有经验的老人。
- 95、第三地: "第三地 ",即现代人品质生活的第三地。是唐山金古月实业有限公司开创的一个实体空间理念,是金古月所推广的"绿之恋"运营系统下的"品质生活体验中心"的统称。"第三地",为现代人打造了一个家庭、职场之外的,能够兼顾健康绿色生活和零风险共同致富的现代化实体体验场所。
- 96、红三七:稀毛金线草为多年生草本。
- 97、新三无: 无经验,无朋友,无志向。
- 98、小三通:“小三通” 是指台湾当局在两岸未能事先磋商的情况下于2000年12月13日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 。
- 99、醉三秋: 在中,“醉三秋”一词的解释是:白酒――阜阳特产。传言刘伶喝酒一醉三年,是为“醉三秋”的由来。
- 100、小三度: 指三个音的构成是按照一个半音,再加一个全音构成。
三结尾的词语
更多- 1、瘪三: 瘪三biēsān (1) 〈方〉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他们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烂烂 英 wretched-looking tramp who lives by begging or stealing
- 2、登三: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 3、第三: ◎第三dì-sān [the third (3rd);thirdly;in the third place]
- 4、二三: 谓不专一;反复无定。 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 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 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即六。 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 5、封三: 封三fēngsān (1) 书刊最后一页的内面 英 inside back cover
- 6、复三:1.古丧礼。 2.谓死人埋葬三天,家人招魂祭奠。
- 7、逛三:是对某人行为习惯的印象或评说
- 8、函三:谓包含天﹑地﹑人三气。
- 9、胡三:胡闹;胡来。
- 10、两三:几个。表示少量。
- 11、连三: 1.连续三次。 2.连接三物。 3.纸之一种。详"连二"。 4.方言。一种并排有三个抽屉的老式桌子。 5.连忙,急忙。
- 12、梅三:宋梅尧臣的别称。
- 13、参三:旧戏中所用黑白相掺的灰白三绺假须。如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阳平关》中曹操所戴的假须。
- 14、长三:旧时上海的高级妓女。
- 15、重三: 1.即重卦。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 2.即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 16、攒三:每朵成三片的雪花。
- 17、黑三:即黑三髯。传统剧戏装中假须的一种。须分为三缕,俗所谓三绺长髯。须有黑﹑苍﹑白三色,多为生角戴用。如京剧《群英会》之鲁肃﹑《辕门斩子》之杨延昭﹐所戴髯口皆为"黑三"。
- 18、沙三: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 19、送三: 送三sòngsān (1) 一般民俗在人死后第三天要诵经设祭迎魂,叫“接三”;黄昏时,要焚化纸钱冥器,送鬼魂到路口,叫“送三” 英 burn paper-money to send the ghost away on the third day of one's death
- 20、再三: 再三zàisān (1) 一次又一次;多次 例 再三强调 英 over and over again
- 21、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 22、张三: 方言。
- 23、朱三: 1.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排行第三,故称。
- 24、洗三: 洗三xǐsān (1) 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 英 custom of giving bath to baby on its third day
- 25、五三: 五帝·三王。 五星三辰。 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
- 26、四三: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
- 27、食三: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 28、生三:指天地。语出《老子》:"一生二,二生三。"
- 29、萧三: 词语解释⒈ 诗人,翻译家。湖南湘乡人。早年参加新民学会。后留学法国、苏联。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1939年回国,主编《大众文艺》、《新诗歌》等。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常委。著有诗集《和平之路》、《友谊之歌》等。有《萧三文集》。
- 30、下三: 1.品行不端的;不成材的。
- 31、瓜三:瓜三实际上是古党项语在汉语方言里的遗存,原意是天,上天,神,老天爷的意思。
- 32、曲三:围棋基本死活之一
- 33、小瘪三: 方言。对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年轻游民的蔑称。 用作詈词或昵称。
- 34、没店三: 亦作“没店三”。
- 35、没掂三: 亦作“没店三”。
- 36、光头三: 方言。指人死后第三天念经超度。
- 37、快活三: 宋·元方言称体胖者。 曲牌名。四句二十二字,前三句平韵,第四句仄韵。
- 38、李立三: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一1967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全国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 39、七五三:一种锣鼓调。
- 40、打十三: 1.宋代刑法从轻发落的杖数。后亦泛称责打。宋太祖始定折杖之制,凡徒刑五,最轻为徒一年,脊杖十三;又杖刑五,最轻为杖六十,臀杖十三。参阅《宋史.刑法志一》。
- 41、大脚三: 方言。旧时称未缠足的女仆。
- 42、猪头三: 方言。詈词。“猪头三牲 ”的歇后语。谓不明事理或不识好歹的人。
- 43、省事三:藕的别名。
- 44、一二三: 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后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签》卷六。 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少许;一点点。 犹言头绪、办法。 原由。
- 45、王尊三: 词语解释⒈ 西河大鼓演员。直隶唐县(今属河北)人。早年在河北各地演出。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编演宣传抗日的新鼓词。建国后担任曲艺改革领导工作,并编创、整理了《新儿女英雄传》、《打黄狼》等曲目。曾任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有唱词集《穆桂英指路》等。
- 46、五星三: 旧时星命术士以“五星三命”来推算人的命运,“五星三”即指“命”。
- 47、脱二奔三: 脱二奔三,读音:tuō èr bēn sān,又名脱2奔3,是2012年新兴起的网络隐语。
- 48、连二并三:犹言接连不断。
- 49、石川达三:日本小说家。
- 50、以一敌三: 一个可以顶三个用,比喻很有能力。
- 51、倒四颠三: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 52、鼎足而三: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 53、不壹而三: 再三;多次。
- 54、连二赶三:急忙;赶快。
- 55、搞七捻三:随便发生男女关系。 意思为胡闹、纠缠不清、说昏话。
- 56、隔二偏三:隔膜疏远。 偏远不便。
- 57、观隅反三:犹言举一反三。
- 58、搅七念三: 1.方言。犹胡闹。
- 59、接二连三: 接二连三jiē’èr-liánsān (1) 陆陆续续的接踵而来 英 one after the other
- 60、径一周三: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 61、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 (1)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英 draw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 62、暮四朝三: 1.《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 2.比喻反复无常。
- 63、朝四暮三: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64、破二作三:分二为三。指分析事理。
- 65、让再让三: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 66、红头阿三:指旧上海租界中印度籍巡捕。含贬义。
- 67、咸五登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
- 68、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69、犹豫再三: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 70、至再至三: 1.谓反复多次。
- 71、思量再三:细细思考,琢磨
- 72、柳宿增三:'爪'。
- 73、事不过三: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 74、语四言三:信口乱说闲话。
- 75、余一余三:《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孔颖达疏:"每年之率,入物分为四分,一分拟为储积,三分而当年所用。二年又留一分,三年又留一分。是三年揔得三分,为一年之蓄。三十年之率,当有十年之蓄。"又《汉书.食货志上》:"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后遂以"余一余三"谓连年丰收,家有储粮,国库充盈。
- 76、坐五行三:犹言作威作福。
- 77、五二六三: 指某某与某某搞阴谋,干见不得人的坏事,更多的是指男女苟合,搞不正当的关系,称为“五二六三”或“舞鬼”。
- 78、一不过三:一般是说,自然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会超过“三次”或者“生、成、化”三个阶段,就必须回归自然本原的一了。
- 79、问一得三:形容求少得多
- 80、正月十三: 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 81、告个幺二三:方言。赔罪。
- 82、吃一箝二看三:形容嘴馋﹑贪吃。
- 83、上咸五,下登三:意谓汉德浩荡,等同五帝,而居三王之上。或谓汉德不及五帝而胜于三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裴骃集解引韦昭曰:"咸同于五帝﹐登三王之上。"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五帝之德﹐汉比为减;三王之德﹐汉出其上。故云'减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 84、一而再,再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yī ér zài,zài ér sān (1) 接二连三;,反复地 例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教育孩子爱护公物 英 again and again
- 85、一而二,二而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谓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 86、一日两,两日三: 谓一天一天接连下去。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三
- 五笔DGGG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数词(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2) 同本义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三,数名。——《广韵》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4) 表示多数或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名词(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5) 指三颗星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8) 姓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