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ài shì |
注音: | ㄨㄞˋ ㄕˋ |
词性: | 名词 |
外事的意思
词语解释:
外事
(1) 外交事务;涉外事务
(2) 外边的事;与己无关的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
引《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孔传:“言外土诸侯奉王事,汝当布陈是法,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
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参见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 《左传·文公十三年》:“中行桓子曰:‘请復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
孔颖达疏:“贾季 ……能知外竟之事。”
⒉ 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
引《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郑玄注:“出郊为外事。”
孔颖达疏:“外事,郊外之事也…… 崔灵恩云:外事,指用兵之事。”
孙希旦集解:“愚谓外事,谓祭外神。田猎出兵,亦为外事。”
《史记·蒙恬列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宋司马光《言横山上殿札子》:“但以国家今日内政未修,不可遽谋外事故也。”
《三国演义》第四四回:“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⒊ 朝廷政事。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
引《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惶恐,日夜啼泣,独与中黄门共卧起,唯得上观阁而不闻外事。”
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
《明史·太祖纪三》:“秋七月戊戌,禁内官预外事,敕诸司毋通内官监文移。”
《清史稿·后妃传·太祖孝慈高皇后》:“后庄敬聪慧……不预外事,殫诚毕虑以事上。”
⒋ 世事;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
引《东观汉记·张酺传》:“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
三国魏嵇康《家诫》:“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説,无以自免也。”
宋梅尧臣《访矿坑老僧》诗:“山深无外事,日夕爱潺湲。”
《红楼梦》第六六回:“且説二姐儿操持家务,十分谨肃,每日关门闭户,一点外事不闻。”
⒌ 指外交事务。
引黄远庸《库伦独立后之外交》:“库伦独立后, 俄国国家及国民种种活动,汇而记之,不仅足以识外事,即将来中俄交涉结果之几微,亦在此矣。”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应当在外事工作方面、国防建设方面加强努力。”
⒍ 指男色之事。
引清吴下阿蒙《断袖篇·张幼文》:“伯起亦好外,闻有美少年,必多方招至,抚摩周憮,无所不至,年八十餘犹健。或问先生多外事,何得不少损精神。”
国语词典:
外交。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外事
- 1、做外事作的同志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祖国的声誉和利益。
- 2、由于在办理外交时举措失当,他被调离了外事部门。
- 3、学在西翻,玩在外事,爱在欧亚,死在西京。
- 4、由于他在外事活动中举措失当,因此被调离外事部门。
- 5、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
- 6、目的为了保证精神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
字义分解
- 拼音wài
- 注音ㄨㄞˋ
- 笔划5
- 繁体外
- 五笔QHY
- 五行木
(1)(名)外边;外边的
(2)(形)指自已所在地以外的:~地|~省。
(3)(名)外国:~币|~钞。
(4)(名)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婆|~甥女。
(5)(形)关系疏远的:~族|~人。
(6)另外。
(7)以外:郊~|局~。
(8)非正式的;非正规的。
(9)戏曲角色;扮演老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