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班
拼音:shí zì bān
注音:ㄕˊ ㄗˋ ㄅㄢ

识字班的意思

词语解释:

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

引证解释:

⒈ 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

《新华日报》1940.1.1:“穷人翻了身,迫切要求文化,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办起学校。”
向春《煤城怒火》第三三章:“翻身的情景我见了些,不说别的,姐妹们上的识字班就喜煞人。”

网络解释:

识字班

  • 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普遍设立,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对扫除文盲起了很大的作用·解放后有很大发展。后来很多改为业余学校。
  • 现“识字班”多指其派生意义,即对未婚少女的称呼。
    • 1、从农村到城市都举办了各种识字班、民众夜校、职业余学校,成千上万的妇女参加了扫盲学习。
    • 2、潘椿说,当时他除了担任小学教员,还同时担任女子识字班和男子夜校的老师,这两个群体也是他宣传的“重点对象”。
    • 3、看看的同龄孩子都在干什么吧,识字班、演讲班,哪个班不参加报名;上个幼儿园,没有背个几十首诗,那就不能叫上学。
    • 4、新中国与旧中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很多农子弟都可以上学,在旧社会很多没上过学的人现在也可以上“识字班”,因此也就有了“识字证书”。
    • 5、您妈妈去刘家村,是不是去上识字班,是不是大齐给您妈妈讲课了?答讲一讲作吧,讲土地改革吧,讲开荒、种菜吧,我妈那时是妇女主任。
    • 6、解放初期,农村组织部分文盲妇女组成“识字班”。

    字义分解

    • 拼音shí,zhì
    • 注音ㄕˊ,ㄓ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KWY
    • 五行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zhì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 拼音
    • 注音ㄗ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PBF
    • 五行

    (1)(名)文字:~调|~汇|~谜|~面|~模|~目|~幕|~盘|~形|~样|~义|~音|~母|~里行间|~斟句酌。

    (2)(名)(~儿)字音:咬~儿。

    (3)(名)字体:篆~|草~。

    (4)(名)书法的作品:~画。

    (5)(名)字眼;词:词典中没有这个~。

    (6)(名)(~儿)字据:立~为凭。

    (7)(名)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诸葛亮~孔明。

    (8)(名)旧时称女子许配:待~闺中。

    • 拼音bān
    • 注音ㄅㄢ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GYTG
    • 五行

    [ bān ]

    1.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2. 工作或学习的组织:班组。班级。班长。班主任。领班。

    3. 军队编制中的基层单位,在“排”以下。

    4. 工作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亦指工作场所:早班。下班。值班。班房。

    5. 定时开行(xíng)的:班车。班机。班期。

    6. 量词(a.用于人群,如“这班人真能干”;b.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他搭下一班飞机走”)。

    7. 调回或调动(军队):班师。班兵。

    8. 古同“斑”,杂色。

    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