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ǎn mù |
注音: | 一ㄢˇ ㄇㄨˋ |
眼目的意思
词语解释:
眼力;见识。
眼线;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
犹面目;脸面。亦喻外表。
喻义理关键之处。
喻指指挥军队的信号。
引证解释:
⒈ 眼睛。
引《后汉书·袁敞传》:“识其状貌,伤其眼目。”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自后所患眼目,不曾再发疼痛。”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琉璃塔金碧辉煌,照人眼目。”
冰心《往事(二)》一:“图画的色彩也加倍鲜明,动摇了我们的心灵与眼目。”
⒉ 眼力;见识。
引宋高宗《翰墨志》:“况流传歷代之久,贋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
金王若虚《著述辨惑》:“东坡之解经,眼目儘高,往往过人远甚。”
明李贽《与友人书》:“又将仙家好诗、儒家通禪好诗堪以劝戒,堪以起发人眼目心志者,备细抄録。”
⒊ 眼线;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衙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赛儿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清钱泳《履园丛话·精怪·狐报仇》:“县令知其事,一面飞禀上司,而以满匱为眼目。”
老舍《四世同堂》七十:“她并不想去杀害日本人,因为日本人的枪多,眼目多,手快!”
⒋ 犹面目;脸面。亦喻外表。
引《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无端穷鬼,失了牛驴,更有何眼目,由来庄院里驼逗你咱妻女!”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他与你些打眼目的衣服、头面。”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内臣稍富厚者,预先捐资摆酒,立老衣会……念经殯葬,以为身后眼目之荣。”
⒌ 喻义理关键之处。
引《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略疏》:“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羣经,义无不尽,於此若解,诸教焕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
元刘壎《隐居通议·文章六》:“盖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文》:“《黄梦升墓誌铭》:‘尤以文章意气自豪’,通篇以此四字为眼目。”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五:“那篇文章的主要眼目是在论身后名的能传与否的因数。”
⒍ 喻指指挥军队的信号。
引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教樊噲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的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
元无名氏《飞刀对箭》楔子:“令字旗催促先锋,帅字旗为军中眼目。”
国语词典:
眼睛。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眼目
- 1、魔术师往往采取障人眼目,移花接木的手段进行表演。
- 2、你因此得到平安喜乐和爱人的心。所以你对待人的时候,眼目和面容应微笑,有爱,使得接触到你的人受到神曾给你的感动,感受到是神给你的一切美,也变得更更快乐。
- 3、当年这里是一片漫漫黄沙,大风一起,飞砂走石,迷人眼目,乃至昏天黑地,不辨东西。
- 4、他惟恐人间没有逆伦的故事,偏要用笔铺张扬厉起来,以耸动低级趣味读者的眼目。
- 5、有一些事情,一些人,提醒我们曾经照耀彼此眼目,粉身碎骨般剧烈,并依旧在念想。
- 6、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字义分解
- 拼音yǎn
- 注音ㄧㄢˇ
- 笔划11
- 繁体眼
- 五笔HVEY
- 五行木
(1)(名)人或动物的视觉器官。通称眼睛。
(2)(名)(~儿)小洞;窟窿:泉~|炮~|拿针扎一个~儿。
(3)(名)(~儿)指事物的关键所在:节骨~儿。
(4)(名)围棋用语;成片的白子或者黑子中间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手不能下成活棋。
(5)(名)戏曲中的拍子:一板一~。
(6)(量)用于井;窑洞:一~井|一~旧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