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
拼音:fěn shì
注音:ㄈㄣˇ ㄕˋ
词性: 动词

粉饰的意思

词语解释:

粉饰fěnshì

(1) 涂饰表面,打扮,装饰

camouflage;gild

(2) 掩盖实质或失误

粉饰错误
gloss over;slick up

引证解释:

⒈ 傅粉妆饰。

《史记·滑稽列传》:“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加之以粉饰不泽,饮之以兼肴不肥。”
《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有妲己,面无粉饰,宛如月里嫦娥。”

⒉ 指文词上的修饰润色。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退之与孟郊联句,前辈谓皆退之粉饰。恐皆出退之,不特粉饰也。”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许氏训字之义而为《説文》,其引经皆不悖於义。 徐鉉稍为之粉饰,遂成一家之学。”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略述涂山女佐禹之功,粉饰多词,妙绪泉涌。”

⒊ 引申为过分雕饰。

金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子则雕鎸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
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⒋ 褒扬;奖誉。

《韩诗外传》卷五:“善粉饰人者,故人乐之。”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故将军周瑜之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
唐司空图《成均讽》:“揄扬盛业,粉饰元猷。”

⒌ 装饰外表,掩盖实情。

宋苏辙《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其意欲以招致远夷,为太平粉饰,及掎角契丹,为用兵援助而已。”
《明史·文震孟传》:“今四方多故,无岁不蹙地陷城,覆军杀将,乃大小臣工卧薪尝胆之日,而因循粉饰,将使祖宗天下日销月削。”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二》:“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

⒍ 引申为夸大事实或妄自造作。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六:“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於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⒎ 粉刷。

唐裴铏《传奇·崔炜》:“主者曰:‘ 徐大夫绅,因登此臺,感崔侍御诗,故重粉饰,臺殿所以焕赫耳。’”
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

国语词典:

敷粉妆饰。指作表面的装饰打扮。

如:「粉饰太平」。

网络解释:

粉饰

  • 本意是涂饰表面;引申为:刻意地掩盖或美化事物的缺点和纰漏,用歪理邪说来掩饰事物的真相。通常指不客观不公正的言论。
    • 1、教室的墙壁被粉饰一新。
    • 2、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粉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 3、这间茶楼,经过一番装修粉饰,便耳目一新,顾客源源不绝地涌来,生意越来越。
    • 4、这间茶楼,经过一番装修粉饰,便耳目一新,顾客源源不绝地拥来,生意越来越。
    • 5、我们主张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寻求解决的办法,不要搞假象来粉饰太平。
    • 6、你酣畅淋漓地大笔泼洒出自己的形象,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惟留下粗犷的美,质朴的美,自然的美。

    字义分解

    • 拼音fěn
    • 注音ㄈㄣˇ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OWVN
    • 五行

    (1)(名)(基本义):粉末:粉末

    (2)(名)指化妆用的粉末:~扑儿。

    (3)(名)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菠菜炒~|~肠|~皮。

    (4)(形)带着白粉的;白色的:~连纸。

    (5)(形)粉红:~色|这块绸子是~的。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QNTH
    • 五行

    (1)(动)装饰:修~。

    (2)(名)装饰品:首~|衣~。

    (3)(动)掩饰:~词。

    (4)(动)扮演:她在《渴望》里~刘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