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不知
拼音:bù shí bù zhī
注音:ㄅㄨˋ ㄕˊ ㄅㄨˋ ㄓ
词性: 成语

不识不知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

犹不知不觉。

引证解释:

⒈ 谓不识古今。形容古代民风淳朴。

《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
《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⒉ 犹不知不觉。

静嘨斋主人《<西游补>答问》:“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然而通读全篇,较之攻击日本人,倒是不识不知地将支那留学生的不品行,特地费了力招供出来的地方更多。”

网络解释:

不识不知

  • 不识不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bù shí bù zhī,指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出自 《列子·仲尼》。
  • 不识不知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 2、千思万感而一顺乎不识不知之则,无逆吾明觉之体,是千思万虑谓之何思何虑也。
    • 3、大哉妻之为道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妻则之,荡荡乎无能名焉,不识不知,顺妻之则。
    • 4、因为厌恶现社会,故悬想那些无量寿、无量光的净土;不识不知,完全天趣的伊丁园;只有快乐,毫无痛苦的天国。
    • 5、不识不知,恍若唐虞世界,如痴如梦,俨然混沌乾坤。
    • 6、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古人事业。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ㄅㄨˋ,ㄈㄡ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GII

    [ bù ]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拼音shí,zhì
    • 注音ㄕˊ,ㄓ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KWY
    • 五行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zhì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 拼音zhī,zhì
    • 注音ㄓ,ㄓ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TDKG

    zhī

    1.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知。知照。

    3. 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

    4.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

    zhì

    1. 古同“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