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
拼音:zhuàn shū
注音:ㄓㄨㄢˋ ㄕㄨ

篆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篆书zhuànshū

(1) 汉语字体之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即金文,又称镏书;小篆为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seal character

引证解释:

⒈ 大篆小篆的统称。

明王鏊《震泽长语·字学》:“集篆书《金刚经》备诸体,虽未必尽然,亦可见歷代书法之变。”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小书斋的门额上有篆书‘养心斋’三个大字的横匾。”

⒉ 写篆字。

唐韩愈《<科斗书>后记》:“於时, 李监阳冰独能篆书。”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天下太平四字》:“闻阮云臺师在相位时,每於岁除前,用松江花绢方牋篆书‘天下太平’,字如秦汉瓦当体,分貽知好。”

⒊ 即小篆。 王莽时六体书之一。

《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
《晋书·卫恒传》:“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復有六书……三曰篆书, 秦篆书也。”

国语词典:

书体名:(1)​ 广义的篆书,是指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及小篆等;狭义的篆书则指大篆及小篆。相传大篆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现今所称的篆书,则多指小篆而言。(2)​ 王莽时六书之一,即小篆。

网络解释:

篆书

  •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 1、两汉时期的碑额是我们研究篆书在两汉时期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 2、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雨。
    • 3、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
    • 4、这方面的深入探索滋养了他的篆书创作,所作篆体笔法古劲。
    • 5、坛装骨骸是有讲究的,需从脚往头部装填,最后才将小七的头骨放于最上面,盖盖子,封死,又找来白纸竖贴于坛身,用判官笔以篆书整整的写着小七的名字。
    • 6、要想写篆书,首先要对篆书作为一种古代书体的创构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对篆籀之美有深入的认知,又要能够娴熟地驾驭笔墨,让书写与篆书的结体相得益彰。

    字义分解

    • 拼音zhuàn
    • 注音ㄓㄨㄢˋ
    • 笔划15
    • 繁体
    • 五笔TXEU
    • 五行

    (1)(名)汉字形体的一种:~刻|~书|~文|~字。

    (2)(动)写篆书:~额。

    (3)(名)指印章。

    • 拼音shū
    • 注音ㄕㄨ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NNHY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