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fén shū kēng rú |
注音: | ㄈㄣˊ ㄕㄨ ㄎㄥ ㄖㄨˊ |
词性: | 成语 |
焚书坑儒的意思
词语解释:
焚书坑儒
(1) 指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燔书坑儒”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焚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根据古制,建议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书一律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族诛;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 始皇采纳这一建议。次年,方士、儒生求仙药不得, 卢生等又逃亡, 始皇怒,在咸阳坑杀诸生四百六十馀人。这一事件史称“焚书坑儒”。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引《<尚书>序》:“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明张居正《杂著》:“苟见扶苏之諫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 扶苏也。”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秦皇独霸诸侯城,焚典坑儒丧圣文。”
邹韬奋《思想犯罪》:“在我国历史上,压迫思想的模范人物殆莫善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
亦省作“焚坑”。 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屋壁餘无几,焚坑逮可伤。”
清李渔《奈何天·软诓》:“避秦翻恐被秦收,那焚坑法网难轻漏。”
国语词典: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网络解释:
焚书坑儒 (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 2、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
- 3、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异?
- 4、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 5、某些土皇帝,窃国愚民,焚书坑儒,其罪罄竹难书!
- 6、秦始皇,古代中国的统一者,焚书坑儒。
字义分解
- 拼音shū
- 注音ㄕㄨ
- 笔划4
- 繁体書
- 五笔NNHY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特~。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
- 拼音kēng
- 注音ㄎㄥ
- 笔划7
- 繁体坑
- 五笔FYMN
- 五行土
(1)(名)(~儿)洼下去的地方。
(2)(名)(名)地洞;地道:~道|矿~。
(3)(名)(动)古时指活埋人:~杀|焚书~儒。
(4)(名)(动)坑害:~人。
(5)(名)(Kēnɡ)姓。
与焚书坑儒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