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
拼音:jìn kǒu
注音:ㄐ一ㄣˋ ㄎㄡˇ

噤口的意思

词语解释:

闭口不言、不叫。

痢疾患者不想进饮食的症状。

引证解释:

⒈ 闭口不言、不叫。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
宋梅尧臣《九月十八日山中见杜鹃花复开》诗:“春鸟各噤口,游子未还家。”
郁达夫《采石矶》一:“无论何人对他说话,他总是噤口不作回答的。”

⒉ 痢疾患者不想进饮食的症状。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噤口饮食俱不纳。”
注:“噤口痢者,下利不食或呕不能食也。”

国语词典:

闭口、闭嘴。

网络解释:

噤口

  • 噤口是指闭口不言、不叫。出处《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 1、治噤口痢养麦面每次服二钱,砂糖水调下。
    • 2、他们在民众面前,不能抓到他的语病,且惊奇他的应对,遂噤口不言。
    • 3、低头看到松散的噤口,不知怎么就觉得有些难为情,肖淑珍只觉得她现在的样子一定像个疯婆子。
    • 4、把平时的想法带到战场上,就会变得优柔寡断胆小懦弱;反之,用战场上的决断处理日常事务,就会成为让人噤口侧目的暴戾之人。德川家康。 ()
    • 5、原方配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 6、让那天定的和人为的乖误进行到底,而不加以阻止,噤口不言,毫无表示,那样正是积极参与了一切乖误的活动,那是最卑鄙。

    字义分解

    • 拼音jìn
    • 注音ㄐㄧㄣˋ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KSSI
    • 五行

    (1)(动)〈书〉闭口不做声。

    (2)(动)因寒冷而发生的哆嗦。

    • 拼音kǒu
    • 注音ㄎㄡ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KKKK
    • 五行

    (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

    (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

    (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

    (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

    (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

    (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

    (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

    (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