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伏
拼音: | qiān fú |
注音: | ㄑ一ㄢ ㄈㄨˊ |
愆伏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引证解释:
⒈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
引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
《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
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国语词典:
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
网络解释:
愆伏
字义分解
- 拼音qiān
- 注音ㄑㄧㄢ
- 笔划13
- 繁体愆
- 五笔TIFN
- 五行木
(1)(名)罪过;过失:前~|罪~。
(2)(动)错过(时期):~期(延误日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