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线
拼音: | fú xiàn |
注音: | ㄈㄨˊ ㄒ一ㄢˋ |
伏线的意思
词语解释:
埋下的线索;伏笔。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伏线”。
⒉ 前文为后文预先埋下的线索。
引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於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
张天翼《欢迎会》:“强小国就买通了弱大国的一个卖国贼:这就是第三幕的伏线,不必说。”
⒊ 潜伏的因素。见“伏綫”。
引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因为将来的运命,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险。”
网络解释:
伏线
- 1、但没料到,终究逃不出命运的伏线,被迫卷入历史的纠葛。
- 2、在追踪这场来去匆匆的荆州覆败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难发现一条权力重新分配的伏线,在时隐时现。
- 3、对于呼格吉勒图们而言,一份无罪判决和一笔国家赔偿金已经无法挽回无辜生命,然而这些冤案中所暗藏的中国法治发展伏线,应永久警醒社会和司法者。
- 4、片中没有任何伏线交代这名妇人如何替有需要的妇女或女孩进行堕胎,她瞒著家人参与此事超过二十年,家人对此毫不知情。
- 5、小子前时叙泰定后妃事,曾已漏泄春光,暗中伏线。
- 6、努力为你改变,却变不了,预留的伏线以为在你身边,那也算永远。可能你已走进别人风景……梁静茹。
字义分解
- 拼音fú
- 注音ㄈㄨˊ
- 笔划6
- 繁体伏
- 五笔WDY
- 五行水
(1)(动)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
(2)(动)低下去:起~|此起彼~。
(3)(动)隐藏:潜~|~击|昼~夜出。
(4)(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
(5)(动)屈服;低头承认:~输|~罪。
(6)(动)使屈服;降伏:降龙~虎。
(7)(Fú)姓。
(8)伏特的简称。
- 拼音xiàn
- 注音ㄒㄧㄢˋ
- 笔划8
- 繁体綫
- 五笔XGT
- 五行金
(1)(名)(~儿)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而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一根~|毛~|电~|~头|~绳。
(2)(名)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平行~|交叉~。
(3)(名)细长像线的东西:~香。
(4)(名)交通路线:航~|运输~|京九~|沿~各站。
(5)(名)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上纲上~。
(6)(名)边缘交界的地方:前~|火~|防~|海岸~|国境~。
(7)(名)比喻所接近的某种边际:生命~|死亡~|贫困~。
(8)(名)线索:眼~。
(9)(量)用于抽象事物;数词限于“一”;表示极少:一~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