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杼之疑
  • 【拼音】:  

    tóu zhù zhī yí

  • 【注音】:  

    ㄊㄡˊ ㄓㄨˋ ㄓ 一ˊ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简拼】:  

    TZZY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成语意思

  • 解释:

    投杼:抛下织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所造成的疑虑

  •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 语法:

    投杼之疑作宾语;指谣言。

  • 示例:

    《周书·唐谨传》:“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所以益明之耳。”

  • 英语:

    when slanderers are many, a lie will become believable

  • 近义词:

    投杼之惑

  • 字义分解

    • 拼音tóu
    • 注音ㄊㄡ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RMCY
    • 五行

    (1)(动)放进去;送进去:~放。

    (2)(动)跳进去(专指自杀行为)。

    (3)(动)投射。

    (4)(动)寄给人(书信等):~递。

    (5)(动)找上去;参加进去:~入。

    (6)(动)迎合。

    (7)(副)临;在…之前。

    • 拼音zhù
    • 注音ㄓㄨ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SCBH
    • 五行

    (1)(名)筘。

    (2)(名)古代也指织布的梭:机~。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
    • 注音ㄧˊ,ㄋㄧˇ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XTDH

    [ yí ]

    1. 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2.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