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译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注解

1
月:月亮。
2
拾:拾起。
3
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4
至今:到现在。
5
不会:不知道。
6
嫦娥:多种说法,有说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等。
7
人:众人。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背景

诗人创作此诗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也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所以在如此佳节,又是诗人得意之时,以此为背景,诗人创作了此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赏析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第一句“玉颗珊珊下月轮”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了联想的基调。

第二句“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

第三句“至今不会天中事”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

第四句“应是嫦娥掷与人”感叹到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

全诗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自在,毫无忧愁的。虽只描写了一幅“夜赏月桂图”,却让读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  。内容是诗人的联想,却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不禁让人对古人的中秋佳节浮想联翩。

作者简介

皮日休
皮日休 唐代诗人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岚溪。
分明似对天台洞,应厌顽仙不肯迷。
绝壑只怜白羽傲,穷溪唯觉锦鳞痴。
更深尚有通樵处,或是秦人未可知。
高下不惊红翡翠,浅深还碍白蔷薇。
船头系个松根上,欲待逢仙不拟归。
金篆方圆一寸馀,可怜银艾未思渠。
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
毵毵绿发垂轻露,猎猎丹华动细风。
恰似青童君欲会,俨然相向立庭中。
但恐醍醐难并洁,只应薝卜可齐香。
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闲寻尧氏山,遂入深深坞。
种荈已成园,栽葭宁记亩。
石洼泉似掬,岩罅云如缕。
好是夏初时,白花满烟雨。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