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声声慢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薄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舲。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旧隐新招。
知住第几层云。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声声慢译文

鄞县山风古道,处东海之畔,我与友人相逢在此处。其景本是韵味十足,却奈何羁旅四明实属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这赏玩之情便如同深秋的阳光一般,淡薄而又萧索。莫要感叹两鬓斑白,韶华已逝,能重渡西泠桥,回归故乡,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远处,潮水拍打着堤岸,趁此时挂帆远行归杭吧。
莫要学古人折柳相赠,这深秋时节,杨柳落叶纷飞,与“我”一样身世飘零,不堪再折。那些因不堪隐居之寂寞而积极出山的人们恐怕早已飞黄腾达,不知他们如今住在青云上的第几层。如今,恐怕只有西子湖畔疏篱下的残菊,还依然认得“我”这个从来未曾改志易节的“陶渊明”。归杭之后,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的旧址,更多的是愁绪吧,这反而使“我”更加留恋此处的朋友。

声声慢注解

1
海国:四明处东海之畔,故云。
2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3
旧隐:指那些原先隐迹山林,而后又不甘寂寞为元所聘飞黄腾达的人物。
4
层云:喻指入仕元朝的人青云直上。
5
晋菊:晋 陶渊明 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诗句 。

作者简介

张炎
张炎 宋代诗人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张炎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张炎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西风暗翦荷衣碎,柔丝不解重缉。
荒烟断浦,晴晖历乱,半山摇碧。
悠悠望极。
忍独听、秋声渐急。
更怜他、萧条柳发,相与动秋色。
老态今如此,犹自留连,醉筇游屐。
不堪瘦影,渺天涯、尽成行客。
因甚忘归,谩吹裂、山阳夜笛。
梦三十六陂流水,去未得。
流水人家,乍过了斜阳,一片苍树。
怕听秋声,却是旧愁来处。
因甚尚客殊乡,自笑我、被谁留住。
问种桃、莫是前度。
不拟桃花轻误。
少年未识相思苦。
最难禁、此时情绪。
行云暗与风流散,方信别泪如雨。
何况夜鹤帐空,怎奈向、如今归去。
更可怜,闲里白了头,还知否。
占宽闲,锄浩渺。
船舣水村悄。
非雾非烟,生气覆瑶草。
蒙茸数亩春阴,梦魂落寞,知踏碎、梨花多少。
听孤啸。
山浅种玉人归,缥缈度晴峭。
鹤下芝田,五色散微照。
笑他隔浦谁家,半江疏雨,空吟断、一犁清晓。
卷舒无意入虚玄。
丘壑伴云烟。
石根清气千年润,覆孤松、深护啼猿。
霭霭静随仙隐,悠悠闲对僧眠。
傍花懒向小溪边。
空谷覆流泉。
浮踪自感今如此,已无心、万里行天。
记得晋人归去,御风飞过斜川。
带雨春潮。
人不渡、沙外晓色迢遥。
自横深静,谁见隔柳停桡。
知我知鱼未是乐,转篷闲趁白鸥招。
任风飘。
夜来酒醒,何处江皋。
泛宅浮家更好,度菰蒲影里,濯足吹箫。
坐阅千帆,空竞万里波涛。
他年五湖访隐,第一是吴淞第四桥。
玄真子、共游烟水,人月俱高。

古诗大全